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21篇
管理学   2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4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344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71.
272.
曼海姆通过对乌托邦内容与形式的规定,以其社会存在决定思想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为基本框架,深刻地分析并揭示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四种不同形式的乌托邦及其特征。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学者对乌托邦问题的研究。由于其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与价值中立思想基础之上,因而也表现出了明显局限性,他对20世纪乌托邦衰竭的预见只有有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73.
抗日民族新文化兴起于“九一八”事变,发展在“七七”事变,形成在武汉保卫战时期。它的任务,从文化上、思想意识上动员全国民众,为抗日战争服务。其目的,战胜日本,求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274.
在世纪末回眸之际,文化保守主义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关于传统丈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这是一般值得表述的历史,却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文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人生终极选择为切入点,探讨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保守”内蕴。  相似文献   
275.
反智主义代表着美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面向,是理解美国文化冲突的又一视角,也是剖析美国民主困境的全新维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潮,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态度、立场、行为或文化,但它反感思想、排斥知识、怀疑知识分子、反精英、反体制,具有显著的多面性、矛盾性、复杂性、异化性和后现代性特征。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既受历史传统影响,也有时代因素推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理性主义对精神世界的占据、反精英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实用主义对智识作用的怀疑、大众教育对平等主义的推动、大众传媒对反智氛围的营造是当代美国反智主义崛起的重要根源。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反智主义的流行引发了一系列困境和危机,诸如政府信任危机、身份政治分裂、“后真相”政治氛围、政治极化趋势、民粹主义情绪等。  相似文献   
276.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社会思潮,已经跨越了这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界线,在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思潮有着多方面的区别。只有把这种状况置于一种全新的语境中加于考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77.
278.
本文论述了学衡派的政治观念与西方保守主义的关系。指出,西方保守主义思潮对学衡派影响较大,学衡派在宗教观、平等观、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革命等问题上与西方保守主义有较大的一致性。而西方保守主义最为珍视的自由,学衡派却由于民族危亡语境中对国家富强的渴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相似文献   
279.
李伟斌 《理论界》2012,(4):92-95
休谟哲学中蕴含着大量宝贵的政治哲学思想。笔者认为,《人性论》中的真-伪哲学的"二分论"可以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因为休谟将这一"二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革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一"二分论"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休谟的保守主义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280.
敖光旭 《学术研究》2012,(8):107-113
作为南社及"清末文人最完美"之"代表",苏曼殊集非理性主义特征于一身,适成文学革命之难题。对其文学的不同观感,直接体现新文化运动之冲突和运思。苏曼殊本属新文化运动之圈中人,卒以理性主义崛起及胡适与南社之扞格而被淡出。新文化运动本以浪漫主义为引擎,卒以"科学"与"理性"而现形,迅即分化亦所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