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89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1036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沈从文的思想与创作充满着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这可以从其生命观的内在矛盾中找到根源。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生命本体观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矛盾。生命观的这种内在矛盾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沈从文的社会政治观念与文学思想,而且在其创作中表现出来,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格局与艺术风格的建构。通过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构成及其矛盾,可以透视其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2.
"自得"是郭象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其"适性逍遥"的人生理想的确切表述,与宋及宋以后出现在理学语境中的"自得"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在《庄子注》中,郭象为"自得"确立了本体论上的依据,是万物独化自生的应有之义;作为对逍遥义在现实个体意义上的对等概念,它以"适性"为基本方法,通过明王之治和自得者双方的协同来实现。自得者在通向"适性"的道路上,须处理与自身及外界的各种矛盾关系,提升认知水平,拒斥教化、克服"跂尚之心"等,创造并进入"自得之场",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93.
94.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为这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极具意义的作品基础.他们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其标志性的创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创但不成熟,如胡适的诗歌作品;首创同时达到顶峰,如鲁迅的小说创作;非首创但成为成熟的标志,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相似文献   
95.
曹金华 《南都学坛》2014,34(6):11-18
历史研究的最基本任务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对史料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客观地理解和阐释其确切含义,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却往往把史料作为陈列式的论据,蹈常袭故,因循坐误,而忽略了判断和鉴别的过程。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的"史料批判研究"和"本体阐释"等理论,虽对文献"结构、性格、执笔意图"和文本阐释等有积极意义,但与笔者所倡导的重归原典、发覆求真,即对"国史"再作全面、系统、具体、深入的考证和梳理,仍有本质上的区别。故假拙作《后汉书稽疑》出版之际,拟就《后汉书》的"本相"与"史料"认知等谈点体会,期望对"国史"整饬和中国史的进一步研究抛砖引玉,为获取历久弥新的创新性成果寻求新的能量和动力。  相似文献   
96.
97.
就艺术而言,强调的是一种创造,应该立足艺术本体,树立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展览。时下,一些书人已经成为竞技者,对于书法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爱好,展览成为名利场,造成曲解,误人深重  相似文献   
98.
曲楠楠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3,(4):128-128,F000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和撰述较之此前有了较大幅度的进展,众多批评家、批评文本、批评思想、批评方法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学术关注和学理阐释。如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调整研究的路径,以更接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本体,更有效地阐发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建  相似文献   
99.
法益衡量是否是一种裁判的方法,一直以来聚讼纷纭.由于法益衡量的多重面向和可分析观察的多个维度,造成了时之认识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建构法益衡量方法的多种路径.法律诠释学、原则理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等成果,从多个维度为法益衡量的结构以及合理的衡量方法的建构提供了思路.法律诠释学澄清了作为一种本体论事件的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及其合理性问题.法律论证理论则为具有主观性的法益衡量获致一个妥当结论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寻求合理的法益衡量方法,需要结合对法益衡量的论证以及对其结构与过程的重构两个方面,透过法益衡量的结构框架,实体的内容或价值判断借助法律论证的理论和工具被恰当证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0.
"意象是艺术的本体"这一论断,不仅为我们把握各门类文学、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而且在观照艺术形象上增强了分辨率。意象不仅仅涵盖文学艺术中林林总总的自然景象,还包括芸芸众生的人生世相,以及想象中的、梦幻中的异域世界(即象外象)。并在气韵生动的意象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