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1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33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654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66-69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胡适、郭沫若等人开拓了新诗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但是同样为"五四"新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瞿秋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瞿秋白"五四"时期创作的20多首新诗,属于"遵将令"的创新之作,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初步探索出自由体新诗的形式特征,其地位和作用是应当重新加以认识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2.
朱骅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在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塑造了正面中国形象并广泛流行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尚有一脉不涉及个体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书写传统。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新诗运动等,都力图借鉴并呈现文化的中国,以对抗当时美国的思想与文化现实,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充满活力的思想反思。 相似文献
103.
卢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7-49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4.
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喜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10-16
正如教育系统是小学、中学和大学上下连贯的一样,新诗系统也应该是新诗和语文教育上下连贯,否则很多文学现象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更多的研究证明文学很难在文学内部得到完整的阐释.可以将新诗作为一种"新知识",探讨其在语文教育中被"生产"的过程,以及进入语文教材的新诗,在阅读过程中怎样被"意义增值"的过程.将新诗放回这种整体的视野中,超越内外之别,打破制度化的单一格局,无疑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5.
时胜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3-107
重新审视新诗的精神遗产是诗歌研究界不可回避的问题,肖学周新著《为新诗赋形》直面新诗语言问题,以闻一多为个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多方面的特征,厘定闻一多新诗创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对新诗赋形的理论赋形,即双重赋形,这一新诗阐释学实践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毛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103-106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相似文献
107.
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8-82
九叶诗人穆旦,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思考与探索.穆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的诗歌创作原则,同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进行反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确立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诗歌观念.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在诗歌艺术上,通过智性化抒情,使现代生活与哲理思索叠印在一起,在艺术与现实间求得平衡,为中国新诗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8.
尧育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75
《李长之文集》失收的新诗材料经整理得诗8首、译作3首、诗话1篇.由这批文献出发,管窥李长之54年新诗生涯,足见他是新诗发展史上的多面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长之与卞之琳、林庚等人交往密切,并将《益世报·文学副刊》打造成自由诗创作者的重要阵地.他致力于译介德语诗歌,希图以德诗的精神和生命力来疗补中国新诗.在新诗批评领域,李长之见解精当,并自觉反思新诗批评文体,是为现代诗论转型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09.
方星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4):74-78
废名作为诗人,在世时发表的诗作只有三十余首,且大都晦涩难懂.新时期以来,不少学者醉心解读这些谜一般的诗歌,尝试找出清晰可解的线索,以重现诗人的内心世界.论者把“现代派”、西方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等诗学概念放在废名身上,同时强调诗中的禅趣、哲思,甚至索性说他是独一无二的混合体.其实,这些中西古今的概念都是相通的,废名新诗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沟通了古今中外的诗学概念,开拓了中国新诗中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10.
刘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
新月派受到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体现出对古典诗论的自觉追求,即一方面提倡新诗的格律化,接续了白话诗出现后一度被隔断的格律诗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恢复了以含蓄蕴藉为美的古典美学原则.这不仅是对"五四"白话诗和自由体诗的反拨,也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继承和现代语境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