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4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00篇 |
理论方法论 | 58篇 |
综合类 | 752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许学夷的诗体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整合特点。其诗体论的特征是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整合了各执一端的两条诗学路线 ,形成诗学思想的一次超越 ;其诗分三体 ,是在发展论维度上体现了整合文化的意图 ,呈现“大本文层次”的理论色彩 ;许氏以儒家“中和”观整合历代意识形态审美与语言审美两种审美文化 ,表现了鲜明的对“情”、“志”合一、话语与蕴藉统一的美学样态的追求 ,这一文化整合方法论也体现着他的“入神”的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952.
李新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953.
张懿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137-147
当代敦煌题材新诗创作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这类诗歌中敦煌意象(指体现在诗歌中由诗歌反映出来的敦煌形象)的变化,分为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后3个阶段。从思想解放、人性复苏带来的美神再生,到文化寻根切入敦煌历史文化和生命本源,再到世俗化进程中凸显敦煌的宗教神圣感,30多年来,敦煌题材新诗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变化,也体现了时代潮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4.
从林徽因诗歌的解读看中国传统解读方法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3):38-41
诗歌文本的解读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诗学问题,非常难以把握。从林徽因几首诗歌的具体解读情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诗歌解读方法存在的局限。这种解读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文本解读的“超所指”性。 相似文献
955.
张桃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138-139
自然诗的观念在林庚1930年代的诗学探索中占据突出位置。我认为,讨论林庚的自然诗观念,可以从考察三个方面的关系入手:一个是林庚与废名的关系,他们两人既有某些趋近的地方,又有明显相斥的地方。趋近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有一点古雅的意趣,还有两人都喜欢从旧诗与新诗对照的角度谈新诗。废名在他的新诗课堂上评价林庚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要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很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相似文献
956.
高明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26-31
林徽因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女诗人,既沿习了该派前期的抒情风格,而且几乎没有改变,导致与该派男诗人当时的主体创作形成一种相对的错位;同时又有作为女诗人的独特一面。这表现在她的诗在形式上结构偏于狭窄,但却有深潜的内部光华和细致独到的艺术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现代女性诗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957.
充满喧嚣的"新民歌运动"将诗推向它的反面即"非诗",但它却是"五四"以来新诗走向"大众化"(民间化乃至民族化)的一次努力.在新诗的"大众化"努力过程中,由于"大众化"的倡导者们始终没有解决关于这一问题的悖论,从而导致历次"大众化"努力最终以远离真正的"大众化"为结局,这在"新民歌运动"中达到极致,在这场运动中新诗的主体性因被淹没在其择取的对象中而丧失殆尽.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新诗发展和"大众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8.
959.
赵心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5,5(3):52-54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60.
徐向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49-51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