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06篇
理论方法论   155篇
综合类   1360篇
社会学   88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刘丹 《现代交际》2014,(10):73-73
TS艾略特是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及诗学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诗歌及其创作者,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批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自从被引入到中国便受到中国诗人的关注。本文将从"非个人化""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客观对应物"等TS艾略特的主要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的角度展开探讨,并进一步阐述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2.
“隐逸派”是“五四”落潮后,在周作人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周作人为主将的“隐逸派”文人都经历了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转变,他们在隐逸道路和隐逸人格上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隐逸味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13.
对《新青年》中刊载的王尔德、易卜生和卞而生等作家的五部女性主义戏剧进行解读,发现这些戏剧都是通过构建内在视域体现女性的生存场,通过创作女性的感性形象感动女性读者,让女性在对象性的材料中获得自我观照,从而形成一种对超越性存在,即女性命运的领会,由此实现作品存在。  相似文献   
914.
清初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是文学复苏的重要原因,桐城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方苞为桐城派的开派首领,在江南日益平静之后,“学行继程朱”成为为文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祈向,再加上从明代尚先秦秦汉古文到尚唐宋八家的文学宗趣转变,复以桐城地域的人文风尚,一个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便呼之欲出了.  相似文献   
915.
曹虹 《文史哲》2012,(2):74-80
仪征阮元在嘉庆朝倡为"文言说",表彰《选》学,汲取扬州《文选》学积淀与汉学经诂成就,推阐文之义界,以独特方法为骈文争正统,并凭借其"主持风会五十余年,士林尊为山斗"的学坛身份,以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为依托,推广其独特的骈文观,重拾六朝文笔之辨,弘扬骈文正脉,在学友与后学间形成有力呼应,影响文坛历百余年,乡后辈刘师培在晚清国粹潮中成为殿军,故时人对此派又有"《文言》学"或"文笔论派"之称。  相似文献   
916.
敖光旭 《学术研究》2012,(8):107-113
作为南社及"清末文人最完美"之"代表",苏曼殊集非理性主义特征于一身,适成文学革命之难题。对其文学的不同观感,直接体现新文化运动之冲突和运思。苏曼殊本属新文化运动之圈中人,卒以理性主义崛起及胡适与南社之扞格而被淡出。新文化运动本以浪漫主义为引擎,卒以"科学"与"理性"而现形,迅即分化亦所必然。  相似文献   
917.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918.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并发表公布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920-1932年),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新青年》与其出版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对此一新披露资料的初步爬梳和与其他早已经公开的相关资料比证,可以看出,1920年《新青年》与出版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矛盾、决裂乃决意“独立办刊”,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且,此一事件也与其后《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分歧乃至最后分裂问题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流变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919.
曾琦早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不但心仪梁氏,忝列其门墙,而且在留日期间与其所主导的研究系往还甚勤。中日军事协议事起,留日学生纷纷罢学归国。曾琦趁机运动梁启超,期望其出而办学以收容之。惜曾琦的请求遭梁氏婉拒。失望之余,曾琦只有加紧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以建事业根基。颇具吊诡意味的是,两者却不约而同地参与催生五四运动。曾琦希望藉此扩大少年中国学会的影响,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而梁氏领衔的研究系则重在推倒段祺瑞政府。然而,少年中国学会的发展最终不能为曾琦所控,不得已他只有留学法国,以寻求新的发展。而五四运动的和平解决也使研究系的愿望落空,由此,研究系不得不谋求新的发展。梁启超欧游归来,仍难以忘情政治,屡屡受挫,似应歇手。留法期间,曾琦日益倾向革命,似与梁启超渐行渐远。但在国共合作后日益激进的态势下,梁启超欲罢不能,不得不产生联络国家主义派等再起之想。归国以后,曾琦所领导的国家主义派发展较著,对梁启超系不太认同。然而,伴随北伐军势,曾琦与梁启超为抵制国共两党的大肆打压又有携手之议。但梁启超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事业只得俟诸后生。  相似文献   
920.
正入宋以来,传统儒学进入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的新阶段,为促进新儒学的塑成,宋代儒者对佛教进行了全幅地认知、理解与评价,以吸取佛教资源。同时,对于宋代佛教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下从佛学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与重构,已成为宋代僧人的时代任务。临济宗杨岐派的大慧宗杲禅师正是援佛入儒的代表人物之一。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宋钦宗赐号"佛日大师",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