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81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022篇 |
劳动科学 | 452篇 |
民族学 | 2158篇 |
人才学 | 1115篇 |
人口学 | 273篇 |
丛书文集 | 8934篇 |
理论方法论 | 2096篇 |
综合类 | 20205篇 |
社会学 | 4152篇 |
统计学 | 16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782篇 |
2022年 | 932篇 |
2021年 | 1116篇 |
2020年 | 944篇 |
2019年 | 1014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780篇 |
2016年 | 1058篇 |
2015年 | 1498篇 |
2014年 | 3529篇 |
2013年 | 2840篇 |
2012年 | 3334篇 |
2011年 | 3663篇 |
2010年 | 3420篇 |
2009年 | 3601篇 |
2008年 | 3973篇 |
2007年 | 2790篇 |
2006年 | 2448篇 |
2005年 | 2220篇 |
2004年 | 1818篇 |
2003年 | 1548篇 |
2002年 | 1290篇 |
2001年 | 1090篇 |
2000年 | 772篇 |
1999年 | 363篇 |
1998年 | 208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王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3-87
乡村课程资源建设既是乡村教育建设的内容,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条件。乡村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不是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外赋资源多、内生资源少,通用资源多、本土资源少,主科资源多、副科资源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动力不足,能力缺乏而又缺少合作的平台。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可以从场域变革、习性重塑和资本挖掘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课程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92.
李凯强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7
山西电影文化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山西电影文化产业现状的观察与分析,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山西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和机遇进行梳理,并对制约山西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劣势和潜在威胁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明晰山西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为山西电影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93.
94.
95.
"两路"精神缘于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修建,其有形载体是中国精神传承的优秀红色资源之一,对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承载"两路"精神的有形载体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被淡化、遗忘、消失的危险。"两路"精神的传承停留在研究层面,未能在现实中形成影响,学者们对"两路"精神有形载体的研究较少,对"两路"精神有形载体的保护性措施研究不足,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抢救性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96.
张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39-43
就热门影视产品国产古装偶像剧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传播情况进行解析。通过影像观察、文本阅读、比较研究发现,古偶剧在生产过程中,从题材内容的衍化、视听符号的外化,以及儒道释思想、传统价值体系、东方美学范式等隐性文化内涵方面都大量转化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入多维传播渠道后,对其表层符号的鉴赏激发出消费者对国学的兴趣;价值讨论、身份认同、辨析反思则构成了观众的深层文化探寻。古偶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及其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高效转化探索了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97.
主题性雕塑是一种文化特征鲜明的公共艺术形式,它是深刻思想性、丰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也是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情感真实的高度融合,给群众以审美启迪与精神引领,是红色文化传播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潘鹤雕塑艺术园深入挖掘园内主题性雕塑艺术资源,通过重新规划展陈大纲、面向多种群体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开展系列配套活动等方法,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红色文化”的学习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8.
鉴于弱者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时下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社会各界对弱者的特殊保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或实际问题,依照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弱者的国际公约,在对其一系列原则、制度和规则予以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方面国际国内立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
100.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