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屏 《老人世界》2011,(6):30-31
我1952年底入朝参加战斗,1954年2月回国,其间,在美军飞机轰炸和袭扰的运输线上奋战了240多天。  相似文献   
42.
孔一诺 《可乐》2011,(7):17-17
离毕业只剩下一个月了,大家都欣喜若狂地尽量给学校制造各种"麻烦"。一天晚上,当我和室友聊到我们应该为高中生活的结束做点什么时,他说:"不如‘轰炸'我们的学校吧!""怎么弄?"我兴奋得坐起来。“找有飞机驾照的朋友帮忙,咱们低空飞过校园,一往下扔挂着降落伞的玩具兵。”  相似文献   
43.
作为当代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贝叶斯主义方法,尽管已经深入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但其先天的“先验”、“主观性”等标签使其陷入了不必要的纷争之中.通过贝叶斯对无差别原则和不变性原理的考察,发现先验概率的无约束即主观性,是贝叶斯主义的一个优点,更重要的是该主观性的产生是由严格的“推理机”——归纳逻辑所定义出的.  相似文献   
44.
社会正义的阐释与我国城乡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社会正义具有历史阶段性,在我国现阶段它是指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城乡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途径,为贯彻城乡教育公平政策,进而实现社会正义,必须坚持教育对象的无差别、教育政策决策的理性主义及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中立"等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45.
《东西南北》2013,(20):72-73
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起义后驶入葫芦岛附近。1949年3月,国民党空军连续对“重庆”号进行了数番轰炸,致使“重庆”号自沉。1953年“重庆”号在苏联的帮助下被打捞上来……  相似文献   
46.
47.
:魏晋玄学以“无”为中心与后现代主义中心的消解既相接近 ,又相背离。后现代主义是在主客体长期尖锐对立之后 ,因为主体的消失其对立面的客体也随之消失 ,实现了主客体的同一 ;魏晋玄学消除天地万物的一切差异 ,实现了主客体的同一。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一切意义 ,使得语言成为纯粹的能指符号 ;魏晋玄学执着于终极意义 ,从而觉悟到语言的无能和无用  相似文献   
48.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交通实施海陆空全方位战略封锁,对滇缅国际交通的轰炸就是服务于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日军利用优势航空兵力对滇缅国际交通沿线桥梁、仓库、机场以及交通枢纽大肆轰炸,企图切断当时唯一的国际援华路线,将中国围困成无援之师,甚至投放细菌弹,残害无辜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面对日军的轰炸,国民政府通过构建防空体系,组织抢修抢运,呼吁国际社会援华制日等措施来应对.  相似文献   
49.
酒水悖论和贝特朗悖论是与无差别原则相关的悖论.就无差别原则如何应用于悖论的每个算法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无差别原则使用的合理性,以及悖论产生多解的本质原因与意义.在指出酒水悖论的错误在于运用无差别原则时前后没有统一基准后给予正确解答,阐述贝特朗悖论5个解的含义,指出其中3个经典解是在不同思路下正确地运用了无差别原则,其多解的本质原因并非是无差别原则的误用或滥用,而是确定前提和转化问题时出现分歧.理清这两个悖论产生多解的本质原因有助于巩固无差别原则作为逻辑解释确定初始概率基本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50.
在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大,当时中国的文化巨匠几乎都云集在那里。当时,陈寅恪和傅斯年都先后到了昆明。傅斯年就住在陈寅恪楼下。日机对昆明轰炸正酣。为了逃避轰炸,傅斯年命人在楼前挖了一个大土坑,上盖木板以作防空之用。住在三楼的陈寅恪为此专门作过一副带有讥讽意味的对联:“见机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