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生成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生成的社会基础是旧的封建制度,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巴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逐渐地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投身于火热的现实斗争中,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02.
李石曾的政治思想主流是无政府主义,同时兼有民主主义成分。文章从时代背景、父母及师友的感染、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等方面探析其政治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3.
包仕国 《21世纪》2010,(8):69-70
上个世纪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到法国之前,陈氏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国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有所研究,对吴稚晖、李石曾等国内无政府主义者很是崇拜,并通过他们获得华法教育学会的资助赴法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104.
陈独秀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交往,彼此的思想既有关联,又有分野,具体表现则因无政府主义的派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取与对待传统的态度上,陈独秀与天义派产生了思想隔膜;由于共同信奉科学和进化论,他在思想上与新世纪派较为接近,又因自身的务实与新世纪派的激进姿态拉开了距离。与无政府主义第三代的争论表面上起于现实态度的冲突,其实透露出的是同道者之间深层的经验主义取向与纯粹理想主义取向的差异。从这些属于激进主义内部思想异同的对比中,不难看出陈独秀思想的多重性,特别是过去较少为人所关注,却对其一生颇有影响的务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5.
吴天春 《中华魂》2013,(24):18-19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之路,青年毛泽东等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同反动统治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中传播马列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为黑暗中的人民带来了胜利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6.
茅盾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由于他翻译、阅读过有关无政府主义的著作,所以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其早期的小说创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早期作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有明显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倾向;二,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婚姻家庭,实行儿童公育,茅盾认为婚姻不可废外,在其他方面均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从而使其早期作品出现了排斥家庭和瓦解家庭的情节模式。  相似文献   
107.
庄子思想与无政府主义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一种宣传策略;思想界、学术界许多人士也将庄子思想视为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之源,类比、等同于产生于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指出二者尽管表面上具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具有根本的相异之处。我们很难决断这种联系是否符合庄子思想的本意,它反映出思想史阐释中的某些共同现象。  相似文献   
108.
格温多琳·格达:无政府主义者 我和丈夫哈里是同居了好长时间才去登记结婚的.那时他80岁,我67岁。因为想避免遗产税带来的麻烦,我们决定秘密结婚。哈里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觉得没有必要按国家认可的方式结婚,更不愿让他志同道合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他的妥协。  相似文献   
109.
周泉 《天府新论》2019,(3):9-15
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论战”根源于深刻的民族危机,它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政治见解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思想论争同属于近代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二者没有本质分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之争。尽管二者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其最终指向都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10.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已形成壮观的自由思潮。依据阐释自由的侧重点与立足点、借重资源、实现方式的不同,思想界大致形成了三种自由观,即改良派的天赋自由与自由权利、革命派的民族自由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平等自由。辛亥革命前自由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作了思想准备,尤其是革命派的民族自由观是辛亥革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