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4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68篇 |
人才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90篇 |
理论方法论 | 53篇 |
综合类 | 1416篇 |
社会学 | 102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72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商品质量、服务的竞争,更是商品形象和品牌的竞争.商品品牌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广告语言,通常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品牌的翻译多采用音译,务必要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2.
吉灵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5):118-123
文章以《惊梦》曲词为研究范本,探讨昆曲曲律与英诗格律之相通性。尽管昆曲曲词与英诗之语言载体迥异,但其艺术表现力之共性则为可译。昆曲曲词翻译原则在于昆曲曲词原文与译文实现“交际性对等”。该原则在《惊梦》部分曲词自译版本中得以体现与检验。 相似文献
133.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解构主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6):127-139
对于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解构主义所起到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本雅明和德里达的重大影响更是愈益明显。本雅明的翻译理论特色体现在对原作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的解构,并有力地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的地位和译作的来世生命价值做了有力的辩护。德里达的翻译理论则围绕词语的差异和延续之特征,强调原作的确定性和终极性是不可能在译作中得到绝对忠实的表达的,所谓原作的本真性是绝对不存在的,译者通过对原作的翻译而使得原作的价值得以延续和存活,因此译者的重要性应当与作者的重要性相当。但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仅做描述,而不做规定,从而给译者留下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家没有虚无地对待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他们不断地对既定的传统成规和翻译原则提出质疑甚至解构,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诸如忠实、标准、原作、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等核心原则都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从而在解构的过程中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成规和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原作本真性的不可再现性和译作的不可终极性或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34.
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free translation),可译(translatability)与不可译(untranslatability),以及传统翻译观中反复强调的忠实原则(the loyalty principle)。解构主义翻译观和传统的翻译忠实原则是截然对立的。作为一种不唯原文是从的翻译观,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倡的是意译而不是直译,但又与主张忠实原则的意译存在着不同。一方面,解构主义翻译观证实不可译理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不可译现象也证明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解构主义翻译观和乱译(willful translation)也存在着区别,解构主义翻译观与中国传统翻译观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5.
任瑞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4-117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外语。典籍英译便是这种译介活动的一种,旨在将中国的典籍作品翻译成英文,以弘扬中国文化。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进而找到最佳关联并形成译文。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原文,寻找最佳关联并形成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6.
董秀静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84
《促织》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从词汇、句子结构和理解三大方面对比分析著名翻译家张庆年和丹尼斯、维克多等的两种译本,体现中西译者作为不同的翻译主体的不同的译风,分析其译风不同的客观原因,以期对国内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7.
熊欣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0世纪末,黄忠廉先生将翻译活动中的变通手段加以系统地总结归纳,提出了变译理论,虽多加补充,仍有诸多不尽完美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译乃方法论一说表述不当;全译与变译、释与译的界限不清;译者主体性的度缺乏界定。实际上,变译与全译皆为基于原文宗旨和最大化实现传播目的的翻译活动中的两种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8.
王荣宁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2-65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文章从文化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翻译唐诗意象。首先,见解性地提出意象翻译的三原则,然后重点探讨在意象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唐诗意象翻译策略。运用翻译策略成功地传递诗歌意象能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9.
廖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410-412
声音、节奏等具有伴随意义,有时是对语言本身意义的补充.在翻译时力求音义对应是实现等效翻译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英汉语音在结构、功能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使音义对应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0.
张智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76-81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