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9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946篇
劳动科学   165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206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742篇
理论方法论   330篇
综合类   3938篇
社会学   510篇
统计学   20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554篇
  2010年   554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55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29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汉语无主句英译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可为英译汉语无主句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2.
陈玉娟 《现代妇女》2014,(6):129-129
"无讼"思想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我国法制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讼"思想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同构的国家体制以及"亲亲、尊尊"的儒家思想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无讼"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无讼"思想中的重视道德教化、重视调解息讼,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地方治理的制度模式及其结构性逻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6.
盛夏 《人才瞭望》2016,(18):246-247
“工作室”制是一种建立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因为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被各大院校广泛试点和采用,也取得了一些改革成绩.笔者分析了HEVC学院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近两年来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行举措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探讨今后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7.
清代云南食盐专卖制度"官运制"的建立、运作过程中,反腐败是中央政府建立和运行这一制度的主要核心。但是出于反腐败的目的,盐课正额和作为食盐生产、运输成本的盈余的定额都被长期固定,造成了燃料价格上涨背景下的成本经费不足。由此官僚被迫长期挪用经费,中央政府也不得不允许官僚自主挪用,造成了贪腐的新机会,也引起了中央的对官员的不信任。但是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状况却难以具体把握,经费定额越发固定,对亏课的官僚惩处也越严厉,官僚则不断将补偿亏课压力转嫁给百姓,激起百姓反抗。以此"官运制"的运作为线索,可知清朝的清代财政中官僚腐败与反腐的互动结构,即官僚在经费定额内的自主调配的必要性与中央对地方具体财政监管乏力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官运制"废止。  相似文献   
168.
国务院废止铁路旅客人身损害限额赔偿的规定后,相关铁路运输法的调整亦未对该部分作出重新规定。而限额赔偿作为严格责任的缓和,在国内其他高风险运输行业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仍广泛适用,并在平衡受害者利益与维护公共铁路运输事业发展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废止铁路旅客人身损害限额赔偿制度的原因及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现状,重构铁路旅客人身损害限额赔偿制度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未来《铁路法》的修订应引入人身损害限额赔偿制度,并充分考虑受害者的权益救济,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69.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