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77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600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81.
王俊才 《河北学刊》2006,26(3):118-122
明清之际学案体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体例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体裁的一大创新。《圣学宗传》、《理学宗传》和《明儒学案》即为该时期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之作。《圣学宗传》具有明显的禅学风味,系为儒学正本清源而作;《理学宗传》系师宗理学传承及学理演变,摒弃门户之争的大作;《明儒学案》则是该时期学术史讨论的总结,不仅是17世纪学案体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8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广告交际中,委婉语是最常用的表达手段之一,广告商为了有效地向受众传递广告委婉语的真正意图,必须首先预测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明晰程度.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广告委婉语的受众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983.
<草堂诗余>分类本肇始于南宋唱本,其性质乃应歌性,承载了众多流行音乐因素.正统评家认为明词除了两头,一直发展平平,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曲化词数量激增更验证了明词的衰弊.所谓发展平平,无非是没有创新,对旧有词学观的固守.而这种固守正从<草堂诗余>分类本的绵延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通过此验证,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明人在坚持着词的流行音乐属性这种意识,而同时又要面对词已失去流行音乐功能的尴尬.这种尴尬引发的冲突、混乱从而造成后世眼中不敢恭维的明词情状.同时,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文人在大作曲化词,"明词曲化"接受心理何以生成并持守了如此长的时段.  相似文献   
984.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85.
清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的真实描写,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永世长存的怀疑”,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把社会批判精神发展到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总结出清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具有的六大主要特征:以个性解放意识作为评价生活、臧否人物的标准;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写实性与批判性相结合;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生活的广阔性与描写的细腻性相结合;重在批判黑暗现实,理想色彩较为暗淡。  相似文献   
986.
对皇家生活题材极度偏爱的白居易,对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九月,唐太宗放三千宫女出宫"任求伉俪"大加赞赏;对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的做法更是击节长叹!尽管,"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的结果,更像是专为"上皆赦之"做好的一个局。《新唐书》编撰者欧阳修,不但不像白居易那样点赞,  相似文献   
987.
<正>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做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对张大千说道:"大千先生此画极为传神。不过,我以前画蝉,曾向一位农人请教,据他说蝉的头都是朝上的,极少有朝下的情况。当然,这也只是那个农人的一面之词,我也没亲自看过,也不一定  相似文献   
988.
“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张载工夫论中“成性”的两种方式,而以往研究多认为“自诚明”不可能或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即使是肯定“自诚明”的也多是从穷理与尽性、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但这并没有完全涵盖张载“自诚明”的内容.实际上对张载来说,伯夷、柳下惠即是“自诚明”的代表,他们通过致力于自身所禀赋的清和之气亦即“致曲”而成为圣人.但由于张载比较重视气质与习染对成德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以“致曲”方式而成圣的局限性的理解,所以他更强调“自明诚”.  相似文献   
989.
后见之明效应指的是根据事件的结果反馈进行的判断与不知道事件结果前的判断,也就是后见与先见的系统差异。后见之明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对其发生机制的解释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后见之明效应的三大理论解释,包括自我中心偏差、抑制功能缺陷、以及源监控能力不足。其研究范式可以分为两类,假定型设计和记忆型设计。对于后见之名效应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探讨了后见之明效应的研究范式和其产生的有关理论,并进行了简单综述。希望能有助于理解后见之明效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社会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0.
《南都学坛》2016,(1):38-40
晚明文人热衷古铜器鉴藏,他们在实践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记录、整理并著书立说,《燕闲清赏笺》是其中代表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关于古铜器品鉴、辨伪和赏玩等方面的鉴藏知识:以古铜器的铜质色泽、艺术风格、工艺铸造等为重要的参考维度的品鉴标准;目测观察、亲手把玩鉴别兼用考据方法的辨伪策略与了解仿古技巧知识相结合的辨伪方法;以古铜器养花、古器新用、古器奇用等为主的赏玩方式。以《燕闲清赏笺》为代表的这类有关鉴藏知识的著作,对当时的古铜器鉴藏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不仅成为晚明文人"古雅"生活哲学的一部分,而且更进一步被内化成为一种象征古代传统典范的文化符号,透露出晚明文人古铜器鉴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