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23篇
人才学   18篇
丛书文集   830篇
理论方法论   155篇
综合类   1319篇
社会学   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盐商守支为明代盐政的一个特殊现象 ,守支问题的产生 ,与开中法的实施直接相关 ,由于开中法的特殊运行方式 ,导致了明代盐政的一系列变化 ,从而使守支问题产生与加剧成为必然。概而言之 ,盐商守支 ,实为开中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2.
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商,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儒商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说它常新,因为自近代至今,儒商对企业家来说始终是具有吸引力的梦寐以求的理想。1997年4月28 日,《文汇报》以《从书生到现代儒商》为题介绍了交通大学昂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先德创业与发展的事迹。世纪之交的前夕,儒商热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启迪,也凝聚起了思索。因此,儒商精神的探索就不是多余的了;儒商精神的现代意义的寻求就显得迫切起来了。一 儒商的出现,是明清两代中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而真正意义上的儒商,是…  相似文献   
83.
: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诗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功利色彩较重 ,如汉代诗学的经学化、宋代诗学的理性化等 ,而从文学本身发展规律方面来研讨“诗何以为诗”尚嫌不足。明代诗学家们在继承前代诗学成果的基础上 ,从诗调、诗格、诗神、诗道等方面对“诗何以为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完成了对诗之诗性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84.
阳明心学及泰州学派的理论学说促成了儒学平民化思潮的盛行,身处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明代通俗小说家也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加入到儒学平民化的时代潮流中去,这从其小说内容题材、创作目的及艺术趣味上即可看出。明代通俗小说家还对王阳明及泰州学派推崇的作为儒学平民化途径之一的圣谕宣讲予以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8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18-124
明代中期江南纷繁的文化态势和丰富的艺术样式直接关系到艺术家们的审美导向,文人艺术家和活跃在民间的职业艺术家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互有差异,艺术师承脉络上各有渠道,且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职业艺术家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导致他们在创作手法和题材选择等方面不尽相同;在比较两类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作品风格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发掘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和对后世艺术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6.
明代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手工业生产也空前繁荣,在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文化艺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商品包装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并具备了造型别致、质朴典雅等鲜明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明代包装的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对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7.
自明政权建立以后,其大一统思想与治国方针一直未曾间断.被称之为"弹丸之地""偏僻之地"的贵州,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尤其是针对世居少数民族的治理.在国家力量涉足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国家治理秩序得以有效地建立.贵州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与文化格局逐渐形成.诚然,这当中不乏中央政权的有力引导,但重视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88.
明代中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作为明代新型士人的代表,吴中士人在这种转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大多卜居乡间,优游于山林市井,不再以公共政治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依归,但在有涉乡民利益时却能奋然而起.他们脱离了古代士人"仕"与"隐"的老套,完全以一种平民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庶民的代言人.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命,沉湎于日常生活的享受,沉醉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境界,摈弃了以政教为主导的古典主义文艺观.吴中士人的这种身份和观念的转变,对明代思想文化的世俗化潮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9.
明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十分活跃,民族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岭南民族融合关系具有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双向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并最后推动了岭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0.
洪武中后期江南里甲制度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十四年(1381)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里甲(黄册)编制,存在着不少问题。里甲制度本身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缺陷,并由此导致了里甲组织在赋役征发中的可操作性出现了问题。为此,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予以改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确立户等、编制赋役册,来解决里甲杂役的佥选标准及轮充次序问题;规定以“都”为里甲编制的基本单位,同时调整有关“畸零户”的规定,以解决里甲编制中的地域范围问题;重新恢复粮长并划定其管辖范围(“区”),重组以里甲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等等。正是这些调整,才使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第二次里甲(黄册)编制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