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6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0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80篇 |
人才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246篇 |
理论方法论 | 46篇 |
综合类 | 553篇 |
社会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作者以灌阳、道县、江永、江华、富川等县的地图、地名和族谱为史实论证瑶族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区。 相似文献
52.
李俊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10
本文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档案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文献考证、比较分析,厘清"阿鲁科尔沁"、"松山"、"元宝山""、林西""、宁城"的出典,并从语源学、语义学、翻译学的视角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汉字声符类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语言文字现象,为汉语语音史研究积累基本素材,通过对《广韵》中异读字语音来源的考查,利用汉字字形和读音的关系,确立判定声符类推的一条判定标准:这个读音在《王三》之前有没有在文献中出现,一条辅助证据:在“本有其字”形体借用中,确实有半个声符和另外整字的借用,并且语音只是相近。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得到《广韵》中存在的声符类推现象材料300条,在文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8条予以说明,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剔除非语音因素,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4.
陈智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119-121
《日知录》在引用资料时一般既不注卷数,也不注起止,引文与顾炎武自己的文字混淆不分。通行的《日知录集释》非但没有区分顾氏原文与引文,而且进一步混淆了《日知录》所引书的注文与顾氏自注。陈垣《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所引之文一一找出或核实其出处,注出书名、卷数或篇名,标明起止,还对各种版本及抄本《日知录》进行了校勘。该书不但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日知录》,它所揭示的史源学和考证方法,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5.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以边塞诗名世,从文学史的角度结合岑参诗作描述岑参西域经历的论述颇多,但分歧亦大,尤以首赴安西路途为最。运用当今学界对唐代西域之政治、军事、商贸、地理、交通及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说明,岑参首途安西出瓜州后,按常理应该不走丝路南道,不到敦煌,亦不过阳关,而是径由玉门关,走最安全、通畅之丝路中道。 相似文献
56.
张京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44-48
清代、民国与现代学者在前后百余年间对《尚书》中"文"字的考证研究,首先由若干学者不约而同地独立提出,而后又经历数代学者持续递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论证的精确性上、在所关联学术背景的重要性上、在"小题大做"的选题范式上、在数代一流学者持续递进的研究范式上,都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正>正史.....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 相似文献
58.
孙民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这篇文章中,作者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汉壁画墓的发掘过程、地理位置、所处时代和绘于墓室券顶的二十八宿古天象图及其使用价值。作者还根据文献记载,对墓葬的位置、形制,对汉代的墓葬风俗全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证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主要事迹,为这座汉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并为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份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9.
60.
本文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迍邅,遗落草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