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与礼仪关系重大而直接 ,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崇黜 ,也关系重大而直接。国家制定的礼 ,透过仪式的进行 ,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 ,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 ,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行为的政治作用。这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思想论述中可以看见 ,在历朝所制定的很多典礼仪节上也可以看见。本文在讨论儒家经典所见的国家与礼仪关系的说法之后 ,透过元明二代祭祀孔子典礼的比较分析 ,试图提出这样的论点 :国家所定礼仪的礼数仪节 ,确实反映国家对受礼对象的尊崇程度 ,而国家所作的决定 ,是有意识的 ,知其然而然的。元朝轻儒、明朝崇儒的历史概况 ,从这二朝释奠礼仪在礼数和诚敬表现上的差异 ,得到印证。较之明朝 ,元朝并不真诚尊孔。元代的学校释奠礼仪同时也是尊君礼仪 ,不像明代的属于比较单纯的尊师礼仪。元明释奠礼仪节的变化 ,正是这两朝开国君主不同程度的崇儒政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2.
明太祖在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同时,在经学领域施行一系列经学政策.他重用儒生,逐渐形成以儒家学者为核心的幕僚集团;重视经书,同时加强经学教育,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对经学的传播与发展有积极作用;颁令八股取士,尤其重视程朱理学的作用,要求生徒恪守儒家正统,从而以程朱理学来统一士人的思想.明太祖重视儒家经学,以程朱理学为学术正宗,对于明初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奠定了有明一代王权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43.
明太祖关于北方蒙古的民族关系思想有个演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乘胜北击"到"固守疆域"再到"主动出击",同时在处理南方少数关系民族中,又形成和实践了"因俗而治"、"宽裕待民"和"以夏变夷"等民族关系思想,明太祖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统一和巩固了明朝江山,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进步。明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史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4.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45.
赵轶峰 《求是学刊》2006,33(1):122-130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相似文献   
46.
明代“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后 ,为了消灭蒙古贵族和边疆各地的割据势力 ,收降和治理少数民族各部 ,缓和民族矛盾 ,实现全国统一 ,明太祖及其后继者在民族方面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明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关系重大。明太祖在“华夷一家”、对各个民族要“一视同仁”的民族观指导下 ,制定了“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这项政策强调 :“治夷之道 ,必威德兼施 ,使其畏感 ,不如此不可也。”1“盖蛮夷非威不畏 ,非惠不怀 ,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 ,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惟威惠并行 ,此驭夷之道。”2 威是指军事…  相似文献   
47.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曾二次改修《明太祖实录》,渲染明太祖末年有心传位其人之假象。前贤王崇武、黄彰健等史学大家曾对此进行揭发。但其中一篇论文,根据《毓庆勋懿集》所载敕书,论定《明太祖实录》中所载朱棣于洪武末年曾受命统率诸王备边防秋的两篇敕书,系伪造史实。而从明初诸王受命共同出军必用兄长担任统率之惯例考察,该文所持论点难以成立;现存史籍中亦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说明《明太祖实录》的两篇敕书并未造假。该文之失误似为史学大家之偶出一失。此两篇敕书之是否造假,关乎对明太祖逝世前夕燕王朱棣政治地位及其与朝廷关系状况之了解,亦关乎对靖难之役发生背景及当事双方责任之评估,不可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48.
49.
昭平君不仅是汉武帝的女婿,而且还是武帝之妹长公主的儿子,出生豪门,一贯专横跋扈。长公主知其身后爱子必获罪,所以在她活着的时候就为儿子存了一笔巨款,并在临终前嘱咐皇兄,为昭平君以后犯法抵罪。等到照平君后来做了当朝皇上的乘龙快婿之后,则更加为所欲为,视国家的法度如儿戏,终于在一次田猎中因马踏百姓的青苗,随身待卫稍有劝阻,便拔剑将其剌死。  相似文献   
50.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机构的设置贯彻了“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原则。故而明朝在中央不设专门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有关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由皇帝亲自决定,具体的民族事分则分别交给中央和地方的各个职能机构来处理,本文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明代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参与民族事务管理的各种机构的设置、沿革、职权与作用,作了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