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8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89篇
理论方法论   238篇
综合类   1447篇
社会学   9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41.
特别行政区是国家根据《宪法》第31条和第62条第(十三)项的规定设立的一种新型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制度则是国家根据《宪法》确立的对特别行政区实施管理的重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央除保留体现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所必要的权力外,授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作为我国国家管理的制度创新,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框架内地方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尤其是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政治体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充分体现出国家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2.
明治时期,日本国全面地向西方开放,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文化。而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而下的还是形而上的——都必须首先将那些本土所不曾有的器物、思想、观念等相关概念,从西语翻译成日语。日语原本是由汉字形成的,  相似文献   
43.
明治时期的日本哲学异常复杂,它不仅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封建思想。这种相互交错的局面一直伴随着明治时期的全部过程,甚至延续到了昭和时代的日本以及战后的半个世纪。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正是由于政治上君主立宪体制的自我矛盾,从而引起了哲学上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44.
德国宪法法院用案例法的形式规定了宪法进入民事领域的四种情形:即当民事案件涉及民法一般条款;涉及普通法律无法规范的基本权利;现行民法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私主体权利实现需要国家积极作为等。这不仅从规范层面上解决了宪法第三人效力问题,更从实践层面上解决了宪法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衔接问题,同时也约束了民事法院法官的法律解释权。在我国,宪法与民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分为规范和实践两个层面:在规范层面上,探讨宪法基本权利效力、宪法与民法在法律体系上的关系;在实践层面上,探讨民事立法中的宪法标准问题、民事司法中的宪法适用问题。宪法与民法在法律体系上的关系指导民事立法中宪法问题的解决,宪法基本权利效力指导民事司法中的宪法适用。以案例为基础,更能了解中国与德国在民事司法中宪法适用的差别,更能理解为何我国宪法并没有能真正调控民法,但在现实中,相关案件的审理却又呼唤宪法对民法的引导。  相似文献   
45.
我国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立基于对改革的宪政基础的准确认识。在准确把握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的宪政基础在于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尊重与落实。  相似文献   
46.
南京国民政府制宪之初,宪法草案采三民主义分编方案,因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曾在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引起激烈争论。初稿主稿人吴经熊认为三民主义与法律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对三民主义分编十分赞同,并称其为中国宪法的特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民族"编体现了吴经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理解与取舍,对一战后列国宪法的认识与借鉴,对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7.
我国多数学者秉持的是宪法实施主体一元化的立场。将宪法实施主体限定在法院或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等国家机关,必然会遭遇宪法实施动力不足、宪法实施不全面等困境。宪法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是宪法实施的主要动力来源,权力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导致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我国宪法实施主体的真实特征。据此,我国宪法序言最后一句关于宪法实施主体的规定,可以分别被归入到国家公权力组织、社会公权力组织以及公民和一般社会组织的范畴中。只有构建起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宪法实施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8.
柳正权  张烁 《江汉论坛》2012,(10):130-134
后发展国家的宪政建设之所以步履艰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学者缺乏对自身认识结构中的西方文化中心立场的自觉反思。传统研究者往往在主客体对立的认识结构中,强调对客体对象规律的把握,而知识社会学检讨了这种立场,主张必须结合认识主体及认识过程,方能全面认知事物。以此立场重新解读宪法,则宪法是一整套具有逻辑自在性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由西方传入到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文化进行整合。运用知识社会学这一有效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49.
[提要]柄谷行人是在空间视野中研究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起源”的空间性,首先表现为考察本身所体现的方法论意义的空间性。不同于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形式主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性通过显现“起源”实事,体现为文学与其他现代性制度的互动中实存的同构、共谋关系;其次,现代文学“起源”的空间性表现为对“明治20年代的日本”这一特定时空下的空间感受结构的文学回应。作为“起源”的现代空间意识,完成了有关日本民族国家和“国民”主体性的想象性构建。柄谷行人确立了现代文学“起源”的空间性能见,又指示出其未见之终结,提示我们:空间感受结构(空间意识)变革之时,也正是文学的“固有的力量”发挥出来之时。  相似文献   
50.
劳动权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也是宪法学上劳动问题研究的核心范畴。以"劳动权"为基点,可以从客体、主体、种类、性质、效力等维度,分别延展为"劳动"、"劳动者"、"各类具体劳动权"、"劳动权保障"等一套劳动问题理论框架。经过梳理后可以发现,宪法视域下劳动权的研究正在经历三重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以劳动法解释宪法"到"以宪法解释宪法";从"照搬西方宪法理论"到"立足我国宪法规范";从"单一的文义解释"到"多种解释方法并用"。上述研究范式的变迁引领着宪法中劳动的概念拓展、公民与劳动者的外延界分、宪法劳动权的属性突破、劳动权保障的深入探索、劳动权谱系的细化延伸等,也为今后劳动权理论建构的推进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