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38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08篇
理论方法论   223篇
综合类   2474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速配"在古典戏曲中普遍存在,且其速度令人惊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古代礼教的严苛挤压了青年男女从容恋爱的空间,使得偶然的邂逅变成了千载难逢的旷世一遇。其次,本能压抑之后的非常方式的爆发也是促成速配的重要因素。再次,才色相倾的交往模式使得速配成为可能。同时,速配很容易构成剧情悬疑,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最后,速配作为"传奇"之"奇",在戏剧中往往可以形成"夺目"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2.
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与特殊的士人心态紧密相联。首先,与传统牡丹诗往往给人以歌舞升平、富贵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常常唤起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楚与繁华易逝的悲伤。其次,因其"故国"的象征意蕴,它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的痛苦,获得片刻美好的体验,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贵繁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内在人格精神之"富贵"的全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3.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一课题,自章培恒先生明确提出并大力提倡以来,已过去了十馀年,除了由复旦大学召开的以此为题的五次学术会议,并出版若干册相关论文集之外,作为此一研究实绩的,能举出来的似乎并不多(谈蓓芳教授所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等,或为一种)。张勇教授新著《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应该说是成功实践章先生研究思路的一部力作。中国文学研究界并不缺少对中国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的研究,然而,在  相似文献   
124.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从儒学思想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构成了儒学思想自身传承系统的演化路径和存在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中,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决定了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虽然,在儒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历史上,儒学曾经被作为哲学(哲理化)、宗教(信仰化)和科学(技术化)而获得传承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遮蔽了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从而也就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25.
126.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构成儒家文化现代转型的三个向度:梁漱溟着眼于儒学思想与乡村改造的结合,致力于儒学的社会化;熊十力以唯识学和西方哲学为阶梯,强调儒学形上之维的敞开,推进了儒学哲学化的思辨进程;马一浮认为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因而以存留读书种子的心态倾心儒学的精英化.  相似文献   
127.
吴梅村《圆圆曲》,作于明清易代期间。历来论者,皆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讥刺吴三桂,虽然不误,却不免失之皮相。结合明清之际史实读《圆圆曲》,互相参证,诗人创作之幽怀孤抱乃得昭然:盖借圆圆之遭际,抒兴亡之悲恨,于当日民族之劫难作沉痛之反思,表层刺吴讽陈,深层刺清,于崇祯帝自杀弃国之不智,深致惋惜,矛责及李白成军之“荒宴”,故不能承担内安外攘之历史责任。诗人的立场是民族的立场,而非仅明朝遗民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8.
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在土地交易、动产或不动产的借贷与典当,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乡例.它们产生、发展并实行于民间,是民间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模糊性.尽管其中有诸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之处,且地区性差异明显,但它们的存在对维护乡村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9.
赵殿红 《船山学刊》2006,(4):211-213
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圣会组织在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建立,表明当时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圣会组织的建立,有力地保证了教徒们宗教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在教难期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0.
民族互嵌虽是一个现代概念,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缘,恩施地区的民族互嵌格局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明清中央政策的推动下,民族互嵌格局以人口迁移、土司从征、朝贡、建立学校和书院等途径得以形成。在此背景下,恩施本土文人不局限于其少数民族身份,主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恩施地域涌现出一大批封建文人与文学家族,其文学创作体现出多民族的双向接受与认同,彰显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