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9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155篇 |
人才学 | 2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16篇 |
理论方法论 | 145篇 |
综合类 | 1846篇 |
社会学 | 127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223篇 |
2012年 | 238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衡阳王夫之(号船山)以其毕生精力从事著述。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师衡阳马宗霍先生曾以衡阳刘氏、邵阳曾氏所藏王船山遗著之钞本20种,与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国荃昆仲刊刻于金陵(今南京市)节署之《船山遗书》(下文简称“金陵本”)对照,录其异文,附加接语,撰《<船山遗书>校记》二千八百余条,惜乎未予刊布。我在整理编校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时,曾有幸亲睹马先生《校记》,于参照校勘时,甚觉胜义缤纷,若概而言之,马老《校记》精确之论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乎遣词所本 例如… 相似文献
112.
统治与依附——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中两性关系在新的视觉下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建立起对传统男权中心文化和文学观念的批判态度,从中认识作为人的女性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如何被男权统治所抹煞和剥夺,理解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推翻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女“仆”观念,倡导男女平等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进而提出未来社会实现男女互补互爱、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3.
黄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8)
明清时代是中国言情小说的繁荣阶段.童心、至情与性灵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创作与成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言情小说这种俗文学的价值,为中国文学批评重视雅文学的传统格局融人新风,从而推动明清言情小说迈入辉煌. 相似文献
114.
黄向苗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3)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5.
王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93-F0003
<正>南朝梁昭明太子箫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选》自唐代成为显学后,历经宋元明清,研究者辈出,选学成为少数以书命名的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116.
李婉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5-42
佛山是广府民间土优戏班演出最早最活跃的乡镇。佛山的本土娱乐戏曲有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地方背景,受这些因素影响,本土民众的娱乐形式、习惯等逐渐形成风貌特征,并在明末清初时成为广东土戏演出重镇,其繁荣成因深刻地反映了地方传统戏曲积累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7.
周志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1):1-5
由于不明俗字俗语,今人整理出版的明清白话小说常常出现失校、误校和擅改的情况。文章择取8例予以讨论,辨其正误,明其所以。 相似文献
118.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9.
焦喜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9-113+155
明清通俗小说对贤妻的塑造着重于才德与“妇功”,这既与时代社会文化状况和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相关,也折射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沉重的物质、精神压力。通俗小说中的贤妻是明达识理、安常守分的“贤妇”;是敢于谏夫之过,使之改过从善的“诤妻”;也是辅助丈夫成就功名、兴旺家业的“智妇”。通俗小说家对贤妻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男性视角,也透露出晚明至清中叶知识分子面对科举功名时精神与心态的变化,即由无助与教化走向对科举文化的反思,而与之相应的“贤妻”也带有了“禄蠹”的象征意味,表征着文人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0.
邰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46-55
明清时期的西方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景观”的插图,实质上就是透过“西洋镜”发现中国的自然史图像记录,其借用“他者”的眼光来反观中国景观的自然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由此“图像史·景观史·艺术史”藉由“绘画/制图术”这类视觉工具而得以联结。可以说,彼时的欧洲人应都相信这些图像所承载的神秘异域的镜像与想像就是“真的”。这些插图极大地唤起了西方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本能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亦具有萨义德意义上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对中国“描绘与想象”的文化表征。而且,这些插图以“另一种目光”为已流逝的中国景观保留了珍贵的记忆痕迹,亦可为当下批判性景观设计传承提供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