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们的习经热情与习经动力,促进了儒家经典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青年学子中的普及与传播。明经科的基本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各级官吏,及第者走上仕途后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吏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明经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试体制、仕宦去向等,也限定了其经学水平及经学贡献。明经科人才一般仅粗通经典,有能力执教中央官学、参与仪注撰定、纂修官方经书、独立从事经学研究并有著述产出者数量有限。因此,靠通经及第的明经科人才走上仕途后对经学的传播、普及、研究作出的贡献总体上看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李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
德行、才识、文词这三个最重要的选拔标准之间的矛盾几乎贯穿了唐代科举的始终,随着进士科地位的抬升及考试内容的变化,文词在与才识、德行的不断冲撞中逐渐占据上风。高祖至太宗时期,对德行、才识的重视都超过文词;高宗至玄宗时期,对文词的重视日甚,随之而来的是君臣上下对重文词的批评;肃宗至武宗时期,随着日益推崇文词,文词与才识及德行的矛盾也更为突出。曾有数次停试诗赋的讨论甚或施行,乃至出现更为激进的停试进士、明经科的议论;宣宗至哀帝时期,尚文词的倾向达到顶峰。种种矛盾的缘由与唐代立国的思想根基即文德政治密切相关,此政治设计明确要求文词为教化服务。关于客观上对文词愈益重视的原因,文中亦有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1905年晚清中央政府谕令立停科举,但暂时保留优拔贡考试和举贡保送考职.此后河南、湖南、江西等省皆有因应上述政令“兼彰存古之义”的办学努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后来保存国粹学堂的兴办进程.过去对此研究相当不足.重建上述办学努力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与科举停废直接相关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官方保存国粹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了解.而对科举停废后若干办学方案的比照研究,或可推进对清季“学堂办法”与“书院考课”区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16.
狄仁杰虽然升到了高位,但他的家世却一点也不显赫,狄仁杰的父亲也只是做过夔州(今重庆奉节)长史而已。狄仁杰本人早年似乎也没什么出众之处,因为他仅仅是以明经出道。在唐朝以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