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40篇
理论方法论   121篇
综合类   1076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学术研究》2004,(11):117-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法西斯主义给“社会研究所”成员带来的痛苦记忆以及 2 0世纪 30 - 6 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西马”的认知模式使“研究所”成员形成了“大众犹如原子”的判断 ,因法西斯主义而形成的心理图式使他们得出了“大众文化是极权主义的温床”的结论 ,而美国的大众文化一方面唤醒并确立了他们批判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立场 ,一方面也使他们强化了“艺术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正是在这股合力之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呈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32.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转变。泰州学派的崛起,既对王阳明心学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又导致了王阳明心学的最终解体。泰州学派的开山始祖王艮的学说思想大多取源于王阳明心学并有新的发挥,凸显了一种平民性、民间性的价值取向。王艮的美学思想贯穿着平民主义精神,进而铸成一种平民主义美学。而王艮诸弟子之学理正是王艮平民主义美学的逻辑发展,这就是:一旦承认人的天性的合理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一旦承认"性"、"理"一体的本体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本体性。就此而言,明中叶以后波澜壮阔的启蒙文艺思潮中蔚成风气的平民化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分明是王艮倡导的平民主义美学的一种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133.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学派分析制度变迁的理论工具之一.制度安排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制度功能的有限性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在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具有制度的、经济的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成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全面性、灵活性、全局性、合理性和包容性.研究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思想可以完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可以纠正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功能方面的偏差,也有助于我们构建适合国情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4.
以乡土社会为视角来探索中国法治进路,并强调国家法向民间法的妥协,这是对我国法治所承载的史命的误读,而且这种研究结论也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客观上,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中国的法治从一开始就不是“农村包围城市型”。相反,是“先城市、后农村型”。就法治探求而言,“乡土法治学派”的态度是比较消极与急功近利的,他们研究的视野主要是现实中的非法治化现象,这主要源于他们认为中国的法治是“爆发型”,而非“潜移默化型”。  相似文献   
135.
作为湖湘文化内核与精髓的湖湘学 ,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支脉 ,它发轫于南宋初年 ,流风所被 ,化及千年。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有学者对湖湘学及湖湘文化开展研究 ,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这些研究还是显得比较零碎 ,远远谈不上系统化 ,因而难以让读者窥其全貌 ,也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与科学地对它进行继承与扬弃 ,湖湘学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它兴起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湖湘学的理论体系由哪些内容组成 ,延绵千载的湖湘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哪些阶段 ,湖湘学基本理论的发展沿革与流变情况 ,湖湘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哪些…  相似文献   
136.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峰 《天津社会科学》2006,1(1):110-115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欲求,就是希望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实际上这是争夺文化话语权的一种策略,是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反抗。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最大问题在于方法的缺失,即无法找到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相比肩的研究方法。这恰恰显示了中国学派吁求的致命伤,即根本找不到所谓中国独有的比较方法。本文将比较方法与比较观念分开,指出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只是一种基于民族本位情绪的比较文学观念,并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妨把方法问题悬置,只要是从中国当代文化出发思考问题、贴近事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提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7.
桐城派与考据学之间并非只是意气之争,也非学术之争所能涵括,两派之间许多激烈的相互诘责都与科举考试有关。桐城、汉学两方都有不少学官掌一方之文衡,其出题各有偏重,其衡文标准则往往南辕北辙甚至针锋相对。总体上看来,桐城派与汉学派在科举取士中一偏重于文,一偏主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唐宋以来的经义、辞章的矛盾在清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8.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多个观点鲜明、立场各异的流派,从理论基点与体系构建的总体方向出发,大体可划分为唯物史观派、实践存在论派、审美意识形态派、科学派、宏观综合派等。  相似文献   
139.
西方古代美学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把对美学的思考纳入到对伦理社会哲学的整体思考中,目的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国家,成为西方政治美学之滥觞。数的关系的和谐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的核心思想。他们通过探讨宇宙的和谐本质,以及具体事物和艺术的和谐,进而提出了建立一个秩序与和谐的城邦国家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实现的前提是城邦的公民成为品德高尚的伦理主体,彼此之间依循伦理道德原则而发生社会关系,因此,其政治美学具有主体间性的属性。为了将城邦的公民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伦理主体,他们采取了修行和教育来净化人的身体和灵魂,以实现他们建构秩序与和谐的理想城邦国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0.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