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3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86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三世说"是公羊学重要思想之一.董仲舒将鲁十二公按照时间远近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在董说的基础上,何休将三世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社会由衰乱世向太平世发展的过程便是王化由鲁扩散到诸夏,再扩散至夷狄的过程.在<公羊解诂>中,何休将<春秋>众多书法纳入其三世说,如大夫卒日、大小国之别、夷夏之辨等.何休"三世说"深化了<春秋>王鲁、夷夏之辨等义理,促进了公羊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2.
恒公七年<经>(118页):"七年春二月己亥."杨注谓:"此年仍建丑,……此实周正之三月,夏正之二月."按:杨注:"此年仍建丑,"此不误;又谓:"此实周正之三月,夏正之二月."则误矣.此年实建丑,所谓"春二月"实际应该是周正春三月,夏正之正月,殷正则二月矣.  相似文献   
73.
平飞 《船山学刊》2008,(1):100-103
《公羊传》注重“以义解经”,故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公羊传》通过对《春秋》“立义”、“释义”、“明义”、“显义”、“取义”、“著义”、“断义”的考量提供了一个颇有特色的解答,充分突显了公羊学派所理解的《春秋》“义以为上”制作本原和“经世致用”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74.
在对出土古文字的研究中,历来都是文字字形的研究重于相应词汇的研究。基于《春秋金文语料数据库》,在对现有春秋金文(可识部分)进行穷尽性的调查之后,离析出其中的量词,就其使用状况加以全面观照,并进行分类分析,归纳出其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以显示量词这一词类在春秋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先秦出土文字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5.
春秋"跻僖公"是将僖公神主置于鲁君所有祖神之前,如此理解,不仅与<左传>、<国语>以及<公羊传>、<穀梁传>关于此事的记述和评价完全契合,而且使上述文献所载互相吻合.何休所谓跻僖公于闵公之上和范宁所谓升僖公于庄公之上都不正确,杜、孔注疏在相信升僖于闵的基础上肯定"跻僖公"是"逆祀"而不是"非昭穆",是在错误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历来的臣子一例说、国君如父说以及为人后者为之子说,与周代文化环境不合,多为曲解."跻僖公"事件出现的原因有三:对僖公的特别尊崇,对现任国君鲁文公的迎合,动荡时代宗法面临的困境.秦汉以后囿于儒家价值标准和保守的学术态度,在学术研究中,求真意识淡化而政治伦理观念强化,因而在牵涉到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以今例古,遂造成对春秋"跻僖公"的错误理解并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76.
从《老子》一书中所体现出的修身、驾驭矛盾、无为而治、功遂身退等领导艺术思想加以探讨 ,阐明老子领导艺术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京歌将典型的京剧艺术素材融入歌曲创作当中,又以通俗凝练的手法展示出“国粹”京剧艺术的魅力。京歌《粉墨春秋》内涵丰富,其创作背景底蕴深厚,曲式结构层次分明,艺术特征突出鲜明,京剧元素的运用使其民族性更强,是京剧元素与民族声乐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8.
春秋时期人文思潮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和转型期。春秋时期  的思想家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 ,已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观、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传统的神人及天人关系进行新的理性思考。这一理性思考沿着两条思维路径展开 :就对传统神学思想体系的否定来说 ,表现为无神论思潮的出现 ;就对人及人事的重视和肯定来说 ,表现为人本主义思潮 (或称“以人为本”思潮 )的出现。最终导致了春秋时期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重大突破 ,完成了春秋时期价值观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79.
毛奇龄<白鸯洲主客说诗>一书的内容,历来被认为只是辨"淫诗"、"笙诗"二端,且持论多有偏颇,因而本书的内容和价值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毛氏此书在论辩"淫诗"、"笙诗"的过程中,涉及到中国<诗>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多有创见,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0.
今本《诗经》的结集过程比较复杂。原生态的诗歌是在不同年代被不同人创作出来的,在漫长的时期逐渐被汇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文本。从先秦典籍所引的逸诗篇章考察,可以看到它与今本《诗经》的差异。今本《诗经》是在孔子兴办教育,用《诗》作为教材之后才编定的。这种文本收入了春秋中期以后的诗歌,而西周以后的一些诗歌却没有收入。这个文本由孔子的弟子们传播于世,只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诗》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