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7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地位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教师为本"的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正逐步形成.通过分析湘鄂渝黔边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分布不均等问题和成因,从理念、体制、环境和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2.
通过闽粤赣边城墙的修筑情况及基层武力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两宋时期国家政策在闽粤赣三路之间所出现的倾斜性,即在政策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闽、赣二路,体现出不同的统治理念,从而影响着地方社会的发展格局。北宋时期一度活跃于闽粤赣三边的食盐走私活动,在南宋时期变得更频繁更有组织性,成为引发地方动乱的最大因素,在产盐区、乏盐区及过渡区之间食盐的流通路线上,盐寇与土豪等地方势力、地方执法人员以及地方居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际网络,成为官府实施缉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83.
褚银 《山西老年》2010,(8):10-11
1943年6月,来金烈在山西武乡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二九师太行三分区炸弹所的一名战士。1948年他获得了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工厂"一等勋章。新中国成立后,来金烈任中央兵工总局西南  相似文献   
184.
创刊于1940年的《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的机关报,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为群众办报、群众看报、群众大家办报"的办报理念,及时正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贴近群众生活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的办刊经历对新时期新闻媒体如何担当社会责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赣闽粤边区,是一个战乱绵延的地区,有关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运动与人口损失尚无准确论述。通过大量地方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从参军参战人数、外迁逃亡的难民、社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避难迁入的人口(难民)等几个方面,可见长期战乱导致该地区社会人口运动的非正常状况。  相似文献   
186.
张军 《江汉论坛》2005,2(12):93-96
鄂豫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的正确性;政权建设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展开,必须抓住时代斗争的大方向来进行;政权建设必须以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为要务,以服务群众、代表群众为目的;政权建设必须以民主为先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政权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作保障,弘扬法治精神;政权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上;政权建设是在不断更正错误,完善不足中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7.
延安《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大众化的传播刊物,其典型报道主要侧重于挖掘和报道典型人物与典型生产经验。通过传播这些典型人物、典型生产经验,该报对陕甘宁边区群众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和日常生活指导作用。其深入基层、挖掘、报道典型的新闻作风为当今新闻媒体开展典型报道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8.
吴云超  周峻 《社科纵横》2007,22(5):26-27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湘鄂渝黔边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本文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提出有效解决边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9.
川滇黔边区的革命斗争是红军长征史上的辉煌篇章,而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是川滇黔边区革命斗争实践的群众文化产物。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用艺术形式反映了红军是边区人民革命觉悟提升的引路人,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石,诠释了边区人民的利益是红军革命斗争的价值诉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传承和弘扬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蕴含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90.
晋冀鲁豫边区诗歌(1937—1948)是晋冀鲁豫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晋冀鲁豫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诗人兼文艺战士的创作队伍,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在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上还存在很大不足。晋冀鲁豫诗歌可从主题、形式及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研究上呈现的空白点客观上决定其具有相当大的探索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