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0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84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08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1581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71.
濮德培的《中国西征:清对欧亚中央地带的征服》一书,在"世界史"和"全球史"的视野下探讨了清帝国平定准噶尔的历史。濮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详尽呈现了清对西蒙古的军事扩张,同时揭示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边疆贸易、行政改革、知识聚合以及种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多元面相;二是将清、蒙古、俄国看作欧亚中央地带大国博弈的三方力量,驳斥了以往内亚史研究中"中国(汉人)中心主义"的观点和"民族主义"范式下"中国(内陆)-内亚(边疆)"的分析框架;三是在"新清史"的学术脉络下,立足于"清"区别于中国历代王朝的特殊性,突出了作为种族群体和文化整体的"清帝国"所具备的"满族特色",弱化了"汉化"或"儒化"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此外,濮书的一些观点如对"历史偶然性"的过分诠释等值得商榷,但总的说来为我们研究"中华帝国衰落"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两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72.
海防建设经费筹措是晚清政府的重要任务.中法战争以前为广东近代海防的初创时期,开始购买铁甲舰和修建新式炮台,海防主要依靠自行筹款,获得的中央经费仅有粤海关每月拨银2万两;中法战争至两广总督张之洞离任前为广东海防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借洋债迫使清廷允许广东截留洋药厘捐和开办闱姓赌税,同时广东与户部对各类捐输展开争夺,广东利用战时体制获得捐输的支配权.从晚清广东海防经费的筹措过程可以看出,广东督抚不断通过寻找新财源、请求截留京协饷等方式建设本省海防,为了应付国防事务,战时状态下在中央与广东互相妥协的过程中,广东获得更大的财政支配权.  相似文献   
873.
作为书法家的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于书法学习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依据曾国藩的相关论著,对其书学观的大体脉络进行梳理,归纳为:习,熟,悟,化;并揭示其书学观的书学背景,凸现其在书法史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74.
白面书生     
【中国历史故事网】北朝时期,有一个叫沈庆之的宋朝人。他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是当时着名的军事将领。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  相似文献   
875.
1884年,对晚清而言,注定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于外正在进行中法战争;于内发生了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使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从此失去了与慈禧太后抗衡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甲申易枢对李鸿章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对李鸿章的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1884年以后的晚清政局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76.
在中国思想史上,夷夏之辨的观念主要形成了两种逻辑。第一种逻辑认为文化先进的是华夏,而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所以中国(大清)是华夏;第二种逻辑是因为华夏是文化先进的地方,而中国(大清)是华夏,所以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由于中国长期在各方面领先,中国有文化既是前提也是结论,两种逻辑面目不清。而晚清之际,中国文化是先进文化已不再是必然。抱残守缺之士以第二种逻辑而抗拒西方文明,一些进步人士则以第一种逻辑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此外,清朝统治者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使得弥平华夷和强调华夷两种思想共存,均成为晚清士人的思想资源。我们回顾这段思想史,应还原其多重面相,而不应采用辉格史式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877.
晚清教会学校的“英语争论”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会传教首先面临语言的选择问题,即选用英语还是汉语;二是教会内部对教会学校教学目的理解和实现手段存在分歧.英语派最终取得胜利则是当时西方“语言优越”论的胜利,同时也是对晚清社会“英语需求”的一种“被迫”回应.  相似文献   
878.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和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879.
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西方天主教修会和新教差会派遣的传教士有不少进入潮汕。为沟通与民众的情感,最大限度消除传教障碍,他们在本地创办了十数所医疗慈善机构,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收治各种病患者、培养专门人才及进行赈灾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打开了基督教在潮汕传播的大门,且改变了本地缺医少药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缓解了人民的痛苦,促进了本地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80.
围绕着学海堂聚合起来的学海堂文人群体,确立了新的身份认同与主流文化圈的构成,象征着晚清广东学术格局的新变。在学海堂文人群体群聚组合的过程中,地域的纽带是铺展和联结起这一群学人最为天然且坚韧的因素。考察学海堂人的籍贯、师从、交游等,归结出地缘、血缘、学缘这三个基本的因缘关系,探析地域机缘生发的牵绊对于学海堂文人群体聚合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借此一窥晚清省城学术文化生态的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