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84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06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1581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晚清时期的域外书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际,在这一变局下,晚清人的域外写作发生了不同于古典域外书写的近代转型:其一,体现为现代地球观念的形成,即从“中国天下”观转向现代地理观;其二,体现为“夷夏之辨”观念的转换,即从“华夷之别”转向“天下一家”;其三,体现为书写心态的转换,即从追求异国情调到着重于问政求学;晚清域外书写具备了丰富的现代内涵与文化意味,成为触摸晚清士人思想嬗变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982.
晚明时期,长期被束缚的自然感性欲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文人以感性欲望的满足为人生重要目标.晚明文人的欲望追求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精心经营之上,包涵着复杂而丰富的审美内涵.首先,对感性欲望的关注极大拓宽了审美视野,“欲”的满足和转化意味着人的解放,象征着美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其次,文人在欲望追逐中沉醉与彷徨,努力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建构人生理想;体验到的除了生命本真的快乐与价值,还有对欲望复杂涵意的反思,反映了文人的精神挣扎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83.
晚明是华夏第一次对西学大量译介和争论的时期,晚明士人对西学分类的认识、以及西人介绍西学时的策略皆能体现中西文化最根深蒂固部分.晚明西学分类的次第观念为文学(教育之用)→医学、海学等等→理学→天学,只有本土理学、天学才是正统.晚清士人受此影响并参入新因素,即在“学”与“理”中间加入“政”,形成器物之学→制度之学→文化之学的递进关系观念.在此基础上,晚清传入“神话”——这种外来“知识”仅关乎古希腊等异邦的“神”之故事,它既无法对应中国的“天”之内容(历象、人伦、物理、祭祀、五帝、祖先等等),也无法抵达“格物穷理之大原本”,仅有启迪民心的教育之用,从属于“文学”.受此观念影响,中国神话学逐渐从属于文学研究.尤其在当下学科建制中,神话研究者基本集中在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这促使学界需要更深层反思中国现代学术史观念,以及“神话”及神话学何以能更贴切本土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984.
晚明文人传奇中节妇形象的大量出现与"有益风化"的戏曲创作传统、统治上层的提倡、思想界的颂扬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明初期传奇中节妇形象更多是囿于道德规范的伦理表达相比,晚明传奇中节妇的"贞节"具备了更多情感的内涵,由"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然而,女性贞节内涵"情"的注入是以强化女性贞节观为目的的。文人作家即便受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颂情的同时不敢忘却"理"的存在,不约而同立足主流文化填充儒家女性贞节观内涵,将看似不相容的"情"与"贞"以"情教"、"情正"等理论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985.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专制统治的松动,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王阳明的"心学"为这种变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早期人文主义萌芽由此而产生。但是长期形成的官僚体制与小农经济的基础,使这种以追求个性化而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潮转变为社会纵欲思潮。一个本应成为人文主义发生与发展的时代,却成为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时代。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986.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相似文献   
987.
民国金陵词社繁盛,如社最具代表性。如社词人大都为金陵籍或长居金陵者,彼此有师友关系,与晚清四大家渊源甚深,与沪词社词坛联系甚密。如社重声律,大多使用僻调,填词严守声律。重声律的词学理念远接以戈载为代表的吴中词派,近承同乡端木埰之说,直接受晚清四大家影响。如社在抗战前夜成立,其词作忧时伤怀,词旨厚重,偏重寄托,无小慧侧艳之风,与晚清四大家“重拙大”观念一脉相承。以如社为代表的金陵词社在民国词坛别具一格,金陵词学在民国词坛中有特殊意义,其实质就是晚清四大家词学的发展和延续。民国金陵确实存在金陵词人群,但称为金陵词派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988.
晚清史学科定位一度曾陷于尴尬失凭境地,治清代历史者无暇俯视晚清,治民国历史者不遑上溯清季,殆至上无依凭下缺延伸,无所归宿。近数年来,情形大变。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晚清史研究室牵头,欲聚合同仁,倡导晚清史学科独立格局,寻求清晰定位。盖因数年来该领域学人辛勤耕耘,追随者缕缕不辍,名山事业意识尤显,筚路蓝缕,  相似文献   
989.
心学主张良知"彻上彻下",反对割裂形上之性与形下之情,在心学学者看来,情与性处于为物不二的状态,故情具有浓厚的心性学价值,真情即至性。王学所言的本心是万理毕具、虚以应万物的至善本体,恶是心体迷失本来面目也就是不真的后果,真与善在心学中几乎可以划上等号。而情恰具有真挚无伪、直入人心的特征,因此,便具有了重要的心性学价值,情深便可体道,也唯有情深方可体道。因此,受心学影响,晚明文学中的情是高度道德化的,真情即理本身。晚明文学中的情与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和之情在审美形态上有所区别:它肯定情感的强烈,并将其视为"真"的必然后果。晚明的情对"理"还具有推动作用,晚明文人关注形而下的人情日用,主张因情制礼,将人情、人欲之大同视为理的基础与准则,拒绝礼的僵化与异化,从而赋予理以周流变动、与时俱进之义。  相似文献   
990.
官赈、教赈以及义赈是“丁戊奇荒”中基本的三种救灾形式,是晚清赈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官赈、教赈与义赈在救济的性质、程序及款项来源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实际救济过程中三者却未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与抵制,而是形成在官赈为主导下相互协作,互为补充,彼此影响的关系,构成了晚清赈济体系多元化特点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