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74篇 |
免费 | 270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23篇 |
劳动科学 | 29篇 |
民族学 | 217篇 |
人才学 | 128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3268篇 |
理论方法论 | 515篇 |
综合类 | 6543篇 |
社会学 | 457篇 |
统计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316篇 |
2020年 | 260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234篇 |
2015年 | 348篇 |
2014年 | 673篇 |
2013年 | 558篇 |
2012年 | 720篇 |
2011年 | 792篇 |
2010年 | 734篇 |
2009年 | 752篇 |
2008年 | 861篇 |
2007年 | 714篇 |
2006年 | 637篇 |
2005年 | 633篇 |
2004年 | 532篇 |
2003年 | 494篇 |
2002年 | 439篇 |
2001年 | 384篇 |
2000年 | 284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对周作人女性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对之神话化的现象,亦即过分夸大其思想成就。舒芜、孙郁、黄乔生等周作人研究专家在其中起了不小的误导作用。但是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女性思想只是当时时代大潮中的一颗普通的结晶,在新颖性、深刻性、激进性方面都无特别之处。可以承认其女性观的巨大影响力,但不能把它同思想性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42.
隋欣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41-46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格律,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言诗文,主张新诗可以化用旧诗的材料,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倍加欣赏;这引发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一系列紧张的问题。叶公超把艾略特所说的"传统"与"文以载道"中的"道"混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艾略特所说的"传统"彰显的内容恰恰是"道"所要防范乃至打压的对象。 相似文献
43.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相似文献
44.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文学是一种建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追问“什么是文学”,对文学与文学性的问题进行阐释与思考。从这一意义而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文学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45.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文在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当代启示——紧抓十二五历史机遇,为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6.
付佩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20-321,331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争议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立足于新古典主义,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根本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没有经过理性的选择,是一场浪漫的混乱。他的文学批评观因为不合主流而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相似文献
47.
黎哲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132-134
"八荣八耻"的提出对于树立积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择业观念"三转变",择业心理"两克服",择业负面前提的消除,从而树立艰苦奋斗职业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四民观发生深刻的变化 ,士人商人化趋势加大 ,从而使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渗透到商业经营中 ,形成了商人阶层的伦理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突出表现于勤俭、诚与不欺、自重敬业、德与名等方面 ,成为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对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黄南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包括“情生诗歌”的情本论、出生入死的情感超越论、以情抗理的情理观和以情役律的情形(形式)观,分别解答了情感与艺术、情感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对美学主体性和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代表着时代的美学潮动和精神脉动,由此而昭示出其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