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伦理衰退和共同体解体成为后伦理语境下最具时代印记的符号,其利益元素明显多于伦理元素,市场主体明显高于伦理主体,有形的、无形的和个人的、社会的乡土均受到现代文明的挤压而处于悄然消失中,乡土裂变与伦理空白已经成为新时代乡土世界不争之事实。通过想象和寻找乡土社会的“新乡愁”,希望可以唤醒尚未完全沉睡的乡村乡民,重新发掘出乡土中国的伦理式共同体。  相似文献   
62.
钱尚濠辑《买愁集》的编刊年代,有清初、康熙中期二说。前说笼统,后说则误。经考,其编刊年代当在顺治二年至十七年之间。  相似文献   
63.
曹植是魏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成其作品善写愁思。曹植通过意象的创变,对于愁思进行了细致感人的描写,创作了《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作品。曹植将这种愁思与意象营构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比兴手法创构意在言外、高度概括的意象类型。曹植晚期的诗赋还表现了逍遥游放、摆脱愁闷的心态,从而开启了正始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64.
〔红豆曲〕概括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们在忧愁中恋爱。,他们见到自然景物发愁,晚间发愁,用饭用酒时也发愁,梳洗打扮时还发愁,夜里更发愁.《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描写则详尽说明: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两者的说法完全吻合.因此说〔红豆曲〕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纲目.  相似文献   
65.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66.
从滁州诗歌创作看欧阳修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欧阳修在滁州诗歌创作的分析,探讨其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将这种复杂的贬官意识分成客愁心态、醉翁意识、别滁心态三个方面,并对滁州诗歌在欧诗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苏轼的影响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青春不必强说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抗 《现代交际》2006,(11):52-52
读蒋青青的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叫人忍不住悄悄地乐。很反常呵?异数异端呵?少年天才呵?不会吧,青春文学——意味着叛逆、晦涩、沉重、早熟、暗无天日……我不信如今的校园小说,还有谁能让我微笑。可我实在没必要假装流泪什么的,尽管眼泪能骗取信任。我只想告诉你,除了卡通动漫之外,像青青那样单纯清爽的文字,既不搞笑也不玩深沉,既不苦大仇深也不癫狂热烈,却能让人发出会心的、诚实的微笑,在如今的校园小说热潮中,其实不多。  相似文献   
68.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诗是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诗句率真自然地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怅然若失又旷远宁静的心情。前两句着笔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半江"碧幽幽,如绿色宝石漾着波浪;"半江"红彤彤,似灿烂锦霞彩  相似文献   
69.
李远诗歌以记事、怀古、乡愁、赠别、游览题材居多,既有人生命运之忧,也有追古抚今的家国之忧和天涯游子的故里乡愁.晚唐社会生活的变化赋予了诗人感时伤事的特质.诗人的忧愁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隐微,寻味无穷的.  相似文献   
70.
本人认为"呼愁"是理解帕穆克作品的一片钥匙,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冲突与现代的矛盾、东西方间的冲突以及自我与"他我"间的争斗,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帕穆克的作品是一曲哀怨动人、发人深省的"呼愁",是一曲帝国忧思的挽歌,而其作品之美就在弥漫其中的"呼愁"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