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4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47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1126篇
社会学   29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不仅局限于纯暴力,更多的是用暴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给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并起到传播和引导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从英雄片看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森经过近二十年香港电影文化的浸染,在继承了香港电影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革新,形成了“暴力美学”的个性化风格,并拍摄了一大批以“暴力美学”为指导的英雄片系列。激烈、火爆、诗意、唯美的影像,传递了动作美学、风格化表达及传统文化精神,给暴力题材电影带来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3.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74.
《暴力夺取》中的主人公塔沃特拒绝成为一名先知,在经历精神和身体暴力后最终回归耶稣接受自己的命运。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塔沃特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心理历程:在想象界中想成为一名舅老爷式的先知,之后理想自我遭到破坏;来到象征界城市,由于对父亲法则的拒绝,陷入代表想象界的南方宗教文化和象征界的现代世界之中,成了分裂的主体;最终,在暴力和失语的帮助下,进入实在界,完成主体的同一性,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5.
网络暴力游戏是青少年娱乐生活的又一空间,然而,这些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或正在负化着青少年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审美观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不断缺失,自由观在异化。这些负化是潜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上的,也是可怕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尤其是教育和网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6.
以影视媒体中的野蛮女性形象为依托,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小组焦点访谈,发现当代年轻人倾向于赋予女性的恋爱暴力以合理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恋爱新模式及其出现的原因,从中透视当代中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变迁。  相似文献   
77.
《因为女人》最大的贡献是说出了真相:在现代爱情中,精神是缺席的。对于男人而言,爱情就是欲望。爱与不爱取决于女人美与不美,年轻与不年轻。忠贞的爱情成了梦想,更不要说永恒。这一残忍的事实给信仰爱情的女人带来的是痛苦的绝望。更为残忍的是,女人面对无真爱的事实时,无力反抗,反抗的结局只有倒下。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空虚绝望的世界里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78.
《雷雨》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的内在欲望两个方面探究了人的悲剧性存在.作品中,由周、鲁两家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探究人性奥秘、开掘人生悲剧性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9.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80.
在革命经典文本中,对于身体及其欲望的基本处理路径就是政治化,用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进行规约和编码;而在"后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已因语境的延异而陷入绝境,发生了认识论断裂,表征为各种微观的文化政治。近年来,"底层书写"对身体、政治和性进行解辖域化并生成为微观政治。通过对《少男》文本能指的认知论断裂分析,比较这两种同具左翼色彩的文本对身体、政治及性之关系的异质性编码路向深描,尝试挖掘文本欲望叙事的生命政治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