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9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288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05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胡昌方 《老人世界》2014,(12):35-35
古代清官离任时,每每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常常洗刷心灵,顿生良知。或自省、自责、自愧,或亲民、爱民、颂民……百感交集,一吐心迹,皆成诗文。  相似文献   
32.
曹操的公文以叙事为宗旨,带有鲜明的权威性、指令性,且篇幅简短,表述明确,指示具体,文辞朴实.曹操将公文与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从内容上渐渐区分开来,开始自成一家,对公文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3.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具有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风格。诗歌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高歌开明政治和统一的理想 ,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 ,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4.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35.
王禹偁与宋初文学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宋初的文坛上,王禹偁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在创作理论上,他强调恢复古道,宣扬道统,在创作实践上,力求以古朴淡雅的文风,矫正宋初文坛绮縻工巧与艰深苦奥的颓风。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实践,首开欧阳修诗文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36.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 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 ,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 2 0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37.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5):40-43
朱元璋统治期间 ,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的提高 ,并且造成文人群中“组诗”的大量出现。同时荐举制度在诗文理论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相似文献   
38.
孙明材 《兰州学刊》2011,(7):131-134
钱选,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入元为吴兴八俊之一。有《习懒斋稿》,已佚。《全宋诗》收其诗四十四首。至于其文,新版《全宋文》《全元文》均未收。笔者从《石渠宝笈》《辛丑销夏记》《书画题跋记》等书中辑得其诗二十首并佚文十五篇,对研究其生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9.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0.
康熙七年郯城-莒州地震爆发后,诸多文人创作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将灾荒频仍、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灾难现场。同时,文人忧国忧民、患难与共、援灾议政等人文情感的抒发又使此次诗文创作热潮成为有影响力的事件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