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1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07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629篇
社会学   149篇
统计学   1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列入大会主题,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和谐,应着重把握以下"六个有机统一":一、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92.
阿诺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及文化精英主义者,其《多佛海滩》为代表的传世佳作,通过诗歌即“人生批评”的理论奠定了英国文学批评的基础,而且更是葛兰西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毕生致力于改造由心胸狭隘、不具亲和力、不具吸引力的中产阶级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换言之,传播与丰富“世界上的最佳思想与言论”的,并非是作为传统文人的阿诺德,而是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阿诺德。  相似文献   
93.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都能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4.
学校每个班都安装了班班通工程,上课应用班班通,感觉不但课堂氛围活跃,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班班通”教学具有新颖性、互动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班班通”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可以让抽象变得直观。  相似文献   
95.
博思·亮相     
《经理人》2011,(12):124
刘延简介荟茗雅堂有机茶业(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历任北京奥力品牌识别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尚品购物有限公司总经理,有机绿园(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相似文献   
9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富蕴为例,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类型、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对推动游牧民族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7.
98.
有效地建设中国新文化系统,必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正确对待文化有机论、抽象继承等,科学区分并处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体用不二,进行有机综合及大力创造。  相似文献   
99.
"有机形"和"几何形"是艺术设计的两种基本形态.将传统的艺术语言看成是基本形态的唯一特征,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它会使设计造型画地为牢.只有对基本形态的特性深刻理解并大胆把握和运用它们,才能创造出代表未来的新形态,后现代设计师的思想和他们的作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0.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