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儿子与情人》所刻画的男女之爱处于朦胧之爱阶段。主人公保罗的朦胧之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自小对母亲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时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情人。当他长大并有了女朋友后,总是在恋母和恋人之间做痛苦的抉择;而他的初恋则在崇高的、神圣的精神之爱与充满激情、纯感官的肉欲要求之间摇摆——精神之恋与肉欲要求分离,肉体接触亦与精神要求分离,两者未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2.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从艺术特色而言,“醉梦词”既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绮怨”的总体风格,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醉词”的真率热烈之美和“梦词”的朦胧幽约之美。  相似文献   
23.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言浅意浓,是汉诗英译初学者试笔最理想的文本。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一试译笔,目前已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正式译本。本文就其中较新的一个译本作一番简评。  相似文献   
24.
在全球化背景与对世界文学的倡导下,本着中国朦胧诗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特将与朦胧诗时间发展较为吻合 的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美国该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去探求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 响下,在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判断二者在东西方文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世界文学是站在一个更高 的平台来研究人类文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财富,站在具体的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角度中去看待,也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5.
萧红用笔写心写情,散文式的笔调尤其为读者所钟爱,在她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一种特殊的美。本文认为萧红散文的艺术品格主要可以从深沉忧郁的基调、诗情画意的境界、清新明丽的文笔等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6.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放在近百年诗歌发展史上看,并用词性的语言去表达,可以说,诗歌写作的传统永不复返了。社会的松弛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导致诗歌选择“叙事性”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丰富的大千世界。而这种对“叙事性”的选择,一方面使诗歌倾向自由化和散文化;另一方面又指向叙事的不可能性,使诗歌变得朦胧与晦涩,形成“明白的朦胧”或“朦胧的明白”的对抗现象。  相似文献   
27.
王刚 《山西老年》2020,(3):57-57
苏东坡17岁时奉父母之命,与进士王方芳龄15岁的女儿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从多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可以得知。苏东坡写道:"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初,《圣经》被新文化运动先驱作为启蒙民心的精神工具,对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革后的朦胧诗人遭遇了理想的幻灭,在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吸引下,一反现代文学作家对待《圣经》的实用态度,而产生了准神学意义上的十字架情结:舒婷在《最后的挽歌》中渴望着灵魂的救赎、顾城在《英儿》中幻演着耶稣、海子更是用他的创作和青春的生命来模拟《圣经》.  相似文献   
29.
视觉传达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准确地表达创作意图。在读图时代,图象不仅改变了先前那种通过文字描述获得感知的模式,也改变了大众对造型艺术静观凝视的观察方式。笔者试图通过再设计,用微弱视觉变化的手段得到丰富但模糊的综合感受,让"模糊"的创作理念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30.
那时候,正青涩绵软得如二月的草,不懂得如何处置安放那如小鹿乱撞的朦胧情愫,心里满满的无处流淌,就宣泄到了书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