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41.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生产和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病态必然表现为结构、情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畸型,并进而形成其社会功能发挥上的障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2.
读了《社会观察》2004年第4期刊登的黄伯青撰写的《从“执行迟到”谈我国行刑时效制度》一文(以下简称《黄文》),对其所提出的“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行刑时效制度,不仅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的主张,颇为赞同,然而,笔者认为黄文中反驳“不主张在我国设立行刑时效制度”观点的理由,及其所主张的设立我国行刑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并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客观性,甚至有误导大众之虞。  相似文献   
43.
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44.
未成年人成为刑事被害人现象的突出,使得未成年被害人保护变得迫切。未成年人本身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其在案件证据方面的唯一性、亲历性,是对其保护的必要性所在。尽管在刑事被害人保护方面已经有一般性原则,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特殊性,还应有一系列独有原则,体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专门保护。为了落实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有关原则,需要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情况设置必要的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治制度、辅助人制度和特殊的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收集、质证程序。  相似文献   
45.
控制论在犯罪人分类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科学自从创立以来就得到了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应用,然而在法学领域的应用却很少,本文即为系统科学在犯罪学领域深入应用的初探。文章主要阐述了《控制论》中的模糊集合在犯罪人分类要求中的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在犯罪人分类标准中的应用,以及时变系统理论在以矫正犯罪人为目的分类中的应用,以求有助于实际工作中对犯罪人分类的量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46.
闫坤峰 《决策探索》2014,(24):67-67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违法犯罪都是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当违法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的代价时,行为人就会选择违法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渎职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7.
父母责任,即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致人损害行为的民事责任。其以主观性价值--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与父母自由权,与客观性价值--损害填补与预防损害,两者的统一构成价值合理性;而价值合理性又必然要求合理的归责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将责任严格建立在父母违反事实存在的监督义务基础之上,在未成年子女致人损害行为客观存在并造成他人损害时,父母作为整体就自己的过失负责。我国现行立法、《草案》、及学者《建议稿》等理论学说强调对损害的填补,着眼于父母子女关系而采严格责任原则,合理性值得反思,逻辑上也存在矛盾,父母责任制度势必要求整体重构。  相似文献   
48.
关注和保护儿童权益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律话题与问题。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与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的问题长期被忽视,相关立法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权益的侵害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身权益、财产权益以及其他权益的侵害。我国应加强对有子女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重视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的司法保护,加强对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现象的社会监督,注重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49.
“实证犯罪学之父”龙勃罗梭创立的“犯罪人类学理论”来源于对犯罪者生理的考察,主张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原型又被称作“原始意象”,是一种通过遗传而留传下来的先天倾向。类型众多的原型中,犯罪者原型的存在根源是集体无意识。假设在遇到可以激发其作用的特殊情景时,犯罪者原型即将显现,从而促使人在此种情形下沦为犯罪者。对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理论的阐释及与个体犯罪心理中与原型理论相契合点的论述,旨在说明原型在犯罪学上的心理学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50.
2008年的国际劳动节前夕,一条由《南方都市报》披露的新闻,如电雷袭来,击碎了所有准备庆祝节日的人们的欢乐心情——广东东莞再现童工!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已经无法简单地说是“未成年劳动者”了,他们如同囚犯般被监禁,像奴隶般做牛做马,衣、食、住如同乞丐,女童还要遭受性侵犯,更谈不上假期、社保、医保和学习的权利。他们就是当代活生生的包身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