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毛泽东早年即醉心于形而上本源价值的寻究,使他对中国的原型神话有一种特异的敏悟,以至“角色进入”。叙说宇宙和世界起源的创世神话,更接近于本源意义上的哲学秘密和诗人梦幻般的灵魂。而这些原型神话中的创世神话和本源意志已化为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生命和艺术生命,成为他控引万物、壶视天地、雄肆浪漫、宽大通脱的政治运作和艺术创写的革命意志特征。  相似文献   
102.
“现代性”是真正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源性的理论视域,但长期以来,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最为关心的同时也颇感困惑的问题是:在新的条件下,马克思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究竟在哪里?马克思哲学研究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进一步的纵深推进?在寻求这一问题答案的时候,人们觉得最困难同时也最要害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建筑象征文化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强调人的本体地位,把一切文化现象看作是人活动的产物,而支配人活动的是形成于头脑中的观念。人的观念是怎么产生的?本文追本溯源,认为本能是观念产生的原点。文章得出结论:建筑象征文化产生的源头是人的本能及其后发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4.
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看似单调而平淡,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日程,实则天真烂漫,内容丰富,色彩斑斓。如果你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很多触发灵感的契机:饮食起居、邻里交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大院清晨、夕阳西下……这些材料都可入文,却被同学们忽略了。结果他们作文或是生涩而呆板,或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05.
审美世界只可能展现在审美情感当中,审美情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必然的和谐一致。在审美情感中,我们让事物自由地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将其纳入我们的功利目的。审美情感让我们超出自身的日常生存,从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与物和谐共处的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06.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的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物与艺术作品、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之论述独到深刻,为我们研究及探讨今天艺术理论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7.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要揭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08.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109.
席建彬 《齐鲁学刊》2005,(6):104-106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家挣扎在“清云”与“泥淖”之间的“存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0.
乡土美术的价值意义不仅是民俗学上的,也不仅是视觉形态上的,它还在于隐含其间的非物质性创造原理、文化属性辩识和现代审美的取用.文化遗产价值存在不能替代现代性文化发展方式的进步意义,实现现代多向性文化发展方式,就需要认清我们自身文化传承方式的单向性本质,这才有可能借用现代性文化发展方式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现代审美和国际语境下实现全球传播和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