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来 《中国学术》2001,3(4):141-182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基于若干的社会一思想条件,就思想方面来说,如二程(程颢、程颐)道学思想的创立,二程人格与思想的权威的确立,道学精神对宋代知识人的吸引,都对道学作为一种思潮和话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学内部的学术讨论,具体规定了道学话语的内涵。而追踪这种讨论的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及其中讨论的问题和焦点的变化,则有助于理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来 《江海学刊》2015,(3):11-20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由于他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阐发,只是着重于心之灵明。罗近溪以生生之机为天心,但是他没有把这看作是仁体的大用。  相似文献   
13.
朱子主"动"的涵养未发工夫,为"静→动→敬"的涵养环节之一,其针对已学者而言,要求在人伦日用中养心体未发之中并守之以备发用之和,此属于"上达→涵养→发用"的工夫格局。其常与主"动"的下学涵养工夫相混淆,后者对初学者而言,要求在基础性的生活内容中养出善端以备上达,此属于"下学→上达"的工夫格局。由于此二者在性质、内容、主体、特点以及工夫格局中的位置迥异,故均冠以"涵养"易引起歧解,应在名称上予以规范,宜以"涵养"专指下学,以"存养"转表未发,即下学涵养与未发存养。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9):18-26
韩南塘以历史的眼光发掘真相,对东亚儒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予以了系谱学考察。他仔细地分析了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指出前后共有四说。他审查了《答蔡季通》,指出该信的"二歧"之嫌乃一时失误,后被朱熹亲自否定。在他看来,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形气与心气。基于此种判断,南塘对朱子后学中理气互发说的倾向予以了鞭辟入里的批评。通过以上正本清源的工作,南塘就较为有力地清理了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她这样的年纪,本该享受膝下承欢、孙儿之乐。但一场突然的变故和恶意的争夺相继而来。她该如何面对?去年8月的一天,一大早,唐奶奶就去菜市场买了许多菜,有虾、有鱼,还有排骨……这些都是唐奶奶平时舍不得买的菜。但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唐奶奶的孙子—小军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要为孙子好好庆祝一番。突如其来的噩耗忙活了一早上,唐奶奶做了一大桌子菜。眼看着时间还早,她就在客厅看起了电视。眼看着一桌子菜都要凉了,小军还没有回来。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您好!请问您是朱小军的家属吗?"  相似文献   
16.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意义 天一放亮,立即起床,打扫庭院和台阶,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7.
18.
广府地方志中所载的丧葬礼,大多是遵循《朱子家礼》或者丘濬仪节。这两者与《仪礼》都有所不同,都是在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对《仪礼》进行简约、变通,使得平民百姓亦能以其为参考,据其而行丧葬礼。本文主要通过《朱子家礼》、《家礼仪节》和《仪礼》的比较,得出这三者的异同处。说明前两者比后者更加简便,而成为丧葬礼通用礼仪。广府丧葬礼遵循《朱子家礼》或《家礼仪节》,据这两者可以知道广府丧葬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与解经者的哲学建构之间,存在着既不能分割,而又互为紧张的关系。两者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哲学史家,他们经由古圣先贤及其经典的召唤,而浸润在古典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回顾性地”为经典作注解,正是他们“展望性的”哲学建构工作的起点。但是,经典文本与解经者之间,又有其紧张性,因为中国哲学家(如本文所研究的朱子)常常抱着他们自己的哲学问题进入经典,以自己的思想叩撞经典作者的心灵,因此,某种“解释的张力”终难以避免。我们可以从孟子学汲取化解两者间张力的方法论灵感:一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心魂,这是“对话的”经典诠释法;二是进入古人的时空情境,在古人的脉络中温故而知新,这是“历史的”解释方法。两者交互应用,庶几在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五届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我校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我刊"朱子研究"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社科版编辑室两位同志分别获得优秀主编和优秀编辑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