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在永顺,朱大洲属于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好。说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果公务人员都这样,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办?有人说他坏。说他朋友莫辨,六亲不认,如果都像他这样,这世界不就太缺了点人情味?我不认识朱大洲,但如此悬殊的褒贬,勾起了我采访的欲望。试探报社记者老周和朱大洲是老同学,十多年情同手足,属“铁哥们”。老周给朱大洲打了个电话,回答说有事去他办公室谈。我们到他办公室时,他正在忙于调解施工队与民工纠纷,将近3个小时的苦口婆心调解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朱大洲邀我们去他家里吃饭,可老周仗着“铁哥们”硬拖着他去“风情楼…  相似文献   
62.
朱执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特征与来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及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方面,既有助于推动朱执信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原朱执信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应有地位,也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  相似文献   
63.
朱执信在批评日本学者千贺鹤太郎米本位说的同时,提出了他的货本位观点,即以人生必需东西为货本位,强调以货物准备,由银行发行证券。朱执信的主张是观照了中日经济界的现实,也是对近代中国货币学理论的一个建构。  相似文献   
64.
开始的时候太年轻,太早遇见,还不懂得怎样去爱;太晚遇见,已经不能义无反顾地去爱,要在澎湃的青春遇见恰当的你,那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65.
66.
推进中国民主、科学事业的中坚英才,中国民主思想的重镇、中共贵州省委前书记、中宣部前部长、《炎黄春秋》编委朱厚泽同志,2010年5月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这篇文章经作者生前多次修改,准备在《炎黄春秋》发表。作者希望几位学者和他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但相关文章没有准备好,等待不及,先发此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67.
朱(氵贲)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东南海上起事帮派首领,与同时起事的著名帮派首领蔡牵时分时合,自有其本身领导渔民反抗沿海贪官污吏剥削暴政的历史作用.但史书对其有关记载比较简略,且史料零散.至于其活动海域地名,古今称谓不同,亦须对图查证.本文参考有关文献和地图,力求系统而准确地说明其海上斗争的经过.  相似文献   
68.
中国画的意境是中国画最具回味的特征,画家创作的心境在意境的构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伯年曾取法朱耷写意,但个人化经历造就了两人的写意效果南辕北辙,深入经历与写意的关系,对阐释欣赏中国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颜色,有“正色”与“间色”之分,历代王朝也都有崇尚的颜色。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有着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从中显示了古代人们礼俗观念形成和演变一些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70.
顾宪成不仅是晚明全国性学术思潮“朱、王之争”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明清之际学风递变的重要推动者。他会通中晚明学者由《大学》介入“朱、王之争”的学术路径,倾力撰写系列《大学》注本来寄寓关切。他否定朱子、阳明所注的《大学》文本,以古本《大学》为底本,重新调整经传次序,形成颇具特色的“顾氏改本”——《大学重定》。尔后,他以当批则批、当赞则赞的态度对朱子、阳明的《大学》诠释展开详细辩难,形成双谴双取的学术取向,开显出“援朱救王”的消弭“朱、王之争”的学术方案。而这一方案赖其在晚明学术史上的股肱地位,衍生出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复振朱子学,助推“由王返朱”思潮的形成,为朱子学在清初再度成为官方哲学导夫先路;二是以朱子学纠偏阳明学,推动阳明学向笃实敦行转进,为“新王学”的建构打开致思的方向和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