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11篇 |
免费 | 447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81篇 |
劳动科学 | 77篇 |
民族学 | 419篇 |
人才学 | 278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5165篇 |
理论方法论 | 1002篇 |
综合类 | 8719篇 |
社会学 | 1054篇 |
统计学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378篇 |
2022年 | 424篇 |
2021年 | 480篇 |
2020年 | 453篇 |
2019年 | 413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318篇 |
2016年 | 403篇 |
2015年 | 635篇 |
2014年 | 1256篇 |
2013年 | 1043篇 |
2012年 | 1235篇 |
2011年 | 1299篇 |
2010年 | 1230篇 |
2009年 | 1201篇 |
2008年 | 1434篇 |
2007年 | 1102篇 |
2006年 | 918篇 |
2005年 | 899篇 |
2004年 | 793篇 |
2003年 | 699篇 |
2002年 | 540篇 |
2001年 | 495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178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醒世恒言》载:“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明知饵在钩上,吞之必祸身,但禁不住香饵扑鼻,张口咬之,终被钓去。”而现如今,人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就象“鱼”一样,难免会遇到一个个令人心旷神怡或心驰神往的“香饵”,如果丧失必要的警觉,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吃“香饵”,就会被“钓”、被骗、被利用,或者同流合污,或者成为任人摆布的“俘虏”。比如,近年来被法办的不少贪官,就象那贪吃的“鱼”,他们“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终因贪吃“香饵”闹得败家伤身,后悔不已。可见,掌权者绝不能象那贪吃的“鱼”。 相似文献
22.
政治是什么?是帝王将相统治老百姓的方法和手段,还是阶级斗争的代名词?是一种统治策略,抑或是以社会权威的名义来决定的人类活动?是王道政治,是霸道政治?是美丽政治、魅力政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宝义中,在这些形形色以的修饰词下,政治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3.
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公共事务,出现了公共权力以后。就有了一个公共权威“公共形象”的问题,但只是到了“现代性”的背景下,这种“公共形象”才具有了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才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24.
近期,笔者参加许多地方政府的会议,发现中国的许多城市,从南方到北方,从深圳到大连,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动行政体制的改革;再考虑到去年以来中央领导的讲话,特别是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则被赫然列入内容的第十一大条,应大致可预见到:中国各地将掀起一轮政府改革的浪潮. 相似文献
25.
26.
陈希胜王玉秀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9-134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奋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至今仍是激励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包括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团结御辱的国际合作,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大学生在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信念及爱国行为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7.
28.
29.
“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0.
陈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8-131
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经典之作,两者不仅有多语种的文本(缩略本、改写本、译本、转译本等)流传于世,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石刻、壁画、雕塑、插图等)进行跨文化流传。在中世纪之后的印穆宗教冲突大背景下,史诗的人物与主旨是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投射,史诗的插图本也就成为双方斗争的表征。不同集团赞助制作史诗插图本的目标各异,要么是为了理解印度本土的宗教与文化,或者是迎合帝王的个人爱好;要么是为了控制印度宗教的话语权、凝聚本土宗教的信仰和传统,或者是为了强化抗击外来宗教政权的斗志。因此,梳理两大史诗图像的制作与呈现过程及其流传变化有利于加深学界对印度古代文学、文化和宗教复杂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