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31.
陈明 《西域研究》2003,(4):59-65
本文对阿富汗新出土的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的一个平行梵本残卷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将梵本、巴利文本与汉文本中的一些词汇与句式进行了对勘,从而说明了此残卷在佛经翻译史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贵州名山梵净山,是百姓心目中的灵山,故又名"梵净灵山"。佛教文化中,灵山本指释迦牟尼佛驻锡道场灵鹫山;佛教传入东土之后,灵山被古人赋予了自性灵山塔之义。梵净灵山周边的人们视它为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的道场,很早以来就形成了朝拜梵净灵山的民风习俗。梵净灵山朝拜,源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与教化。梵净灵山朝拜,本质是佛教徒对佛教心灵环保与生态和谐思想的最好实践与诠释。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玄奘晚年译经的文献学研究为中心,考察了译经条件的变化,包括译场人员的减少和润文官员的缺失.通过《大般若经》梵汉对勘的实例分析,指出在译经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玄奘的译文依然在极大程度上忠实于梵文,保持了梵文繁复的风格.此外,为了遵循汉译佛经的传统和更好地传播新译经典,他还借鉴其他佛典对译文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玄奘坚守其风格背后的原因,即他希望借由印度佛教,特别是瑜伽行派缜密细致的逻辑思辨来改进汉地佛教思想和风气.而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包括与帝王和皇室的交往也都是为了使他的译经和弘法事业得到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3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59-65
从中国的儒道典籍以及被誉为"古印度《道德经》"的智慧典籍《薄伽梵歌》出发,能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在人性善恶关系、利义关系、万物本源的哲学核心、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五个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不过,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道"与"梵"的阐述方式差异、人格意识差异、追求"无为"的动机差异和实现和谐的方法差异。  相似文献   
35.
瑜伽法源自于古印度,它是将类似于古文书中的教法与日常的行为方式融合起来,并使信仰充分地渗透,以此支配人的灵性修养、道德操行、生活实践来追逐身心与灵魂的和谐一体,同时激发体内潜能的体系。古印度人相信天与人的合一,瑜伽体式中把古老的技巧与合理的膳食相结合,妄图改善人们的道德与身体素质寻得长寿的奥秘。印度《奥义书》曾告诫世人:"一把剑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所以智者说:"解脱之道是艰巨的。"瑜伽法在传播过程中,融汇了信徒对身心改善的期许。鉴于东学西渐之风日盛,印度瑜伽的东传以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使我们把研究视角对准了古印度文明时期,在此我们对《薄伽梵歌》中关于瑜伽法的发展及其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把握,以期探讨瑜伽法与古代印度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印度古典梵剧<小泥车>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编剧方面追求叙事性与戏剧性的平衡;无论是对白、独白还是幕后语都有叙事性存在;舞台表演程式化,在序幕和舞台提示语中也有叙事手段的运用,演员能自由跳出 角色与观众进行叙事交流.同时,该剧也不排斥戏剧性,叙事性与戏剧性并重.  相似文献   
37.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进而论证这些现象与因素是同源传递还是异域共生是有意义的。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散点透视和梳理求证:印度梵剧浸渗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化中介是佛教的传播;印度宗教习用的"沿门教化"同我国民间傩仪的"沿街念唱"形式两相结合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戏剧演艺形式;中国戏剧角色行当中之"末"、"旦"、"净"皆源于梵语、梵文之转音,戏曲中的一些剧目如"目连"戏系取材于佛经和变文。  相似文献   
38.
梵.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西方近代美术史上极具个性的伟大画家。他凭藉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梵.高以高纯度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精确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39.
八十年代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人超越了建国以来的经典鲁迅研究纲领。海外学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呼应了这个更新,并揭示了一些从前较忽视的问题,包括鲁迅的“传统与‘抗传统’”,以及《野草》的形式创新。然而,无论是海内外学者的新尝试,还是近年来对鲁迅研究的整体性挑战和质疑,都反映出当前鲁迅研究仍缺少开拓,缺少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0.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