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呜的《美难陀传》,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国外已陆续出版了《美难陀传》的多种译本,有关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也覆盖多种语言,但中国未有译介。《美难陀传》主要讲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难陀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有极其鲜明的佛教特色,在艺术上,它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闪光之处与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 :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30 -1 94 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83.
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哈佛著名学者宇文所安、韩南、李欧梵、王德威等人共同的学术领域,他们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卓著,影响了国内始于1980年代的重写中国文学史大讨论及其实践。在对哈佛学者中国文学史书写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方兴未艾的重写中国文学史热潮有所启发,可以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策略,如文学史重写的常态化、多元化、文学性与史学品格并重、避免汉学心态与大中华心态、中西互释互证等。  相似文献   
84.
张绍斌 《南亚研究》2010,(1):111-124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宗教哲学的圣典,数论和瑜伽是其核心内容;《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原人”和“道”在这两部经典中是核心概念。本文概括和确定两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从本体论性质、本体论的意义及相关的人生论三个角度对两个概念和各自所属思想体系进行比较。所探索的问题和结论,有助于开拓《道德经》文本解读的空间,对进一步揭示以中印古代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内在特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5.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被译介的现代性" "摩登上海" …… 这些新颖的语汇组合连同其中的那些出人意料的判断一起,在最近十年的中国学术界流行着.归根到底,其"魅力"似乎来自两个层次:西方的与汉学的.  相似文献   
86.
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87.
印度梵与中国老庄之道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着古代人类的思想与精神生活。本文将梵与道从相似性与差异性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88.
李欧·李奥尼的图画书《鱼就是鱼》蕴含了生活哲学、友情和认识自我等生成性主题,并具有生成的差异化的想象,给人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审美愉悦。同时,作品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自主生成,对生成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研究一度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成为显学.两位美国华裔学者李欧梵和卢汉超,于1999年出版了研究上海的力作—《上海摩登》和《霓虹灯外》.两书共同之处是:对上海的深沉爱恋;利用资料丰富:跨学科特点;关注都市日常生活叙事和大众文化.两书存有许多不同:李欧梵追寻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卢汉超展现上海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李欧梵的上海是租界内的摩登世界,卢汉超的上海是棚户区的破落景象和里弄的日常图景.也许和怀旧有关,两书的中译本在大陆反响不同.  相似文献   
90.
1923年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发表是汉语音韵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围绕着文中考证古音音值的方法--梵汉对音法,20世纪20年代掀起了一场关于古音研究的大辩论,使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从此获得了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虽然梵汉对音在来源和时代上具有其复杂性,但这种研究材料和方法上的根本性变化则为汉语音韵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让当时几乎已走到尽头的传统音韵学出现了新的转机,而中国的音韵研究也因此完成了从传统音韵学向现代音韵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