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第三》对服装的评判,涉及了服装美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由当代服装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李渔的服装美学观,可以发现他所批评的等级社会中服装流行的不合理因素,大体上就是伊丽莎白.赫洛克所谓的“出于虔诚的模仿”和“出于竞争的模仿”;他所推崇的服装款式,基本上与安妮.霍兰德所归纳的为寻求视觉愉悦的无意识的渴望、永久的怀旧情节、性的因素等决定服装流行趋向的三个要素相吻合。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相似文献   
52.
中国传统小说喜用大团圆式结尾,李渔的《十二楼》小说也是使用了同样的结局,但是他的情节设置以及结局安排别用独到之处,往往呈现出一种娱乐色彩。  相似文献   
53.
红颜薄命是李渔情爱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李渔试图从本体上对这个古老的命题作出合理的求解,但李渔的追踪、探问与阐释,只是在既有的封建文化意识中寻找可能有的答案,与他“好与古战”怀疑传统的精神相格,显示了李渔在文化选择上的困惑与矛盾,而这种困惑与矛盾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封建专制文化扭曲了作家创作的自由心灵。  相似文献   
54.
明清之际正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存方式给传统文人以有力的冲击。受此影响,李渔的作品呈现商业化倾向,从这种倾向可以看出李渔及其同时代人“治生”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5.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6.
中国戏曲既是带“唱”的话剧 ,又是带“说”的歌剧 ,唱、念(说 )、做、打 ,熔为一炉 ,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说”即李渔所说的“宾白”。他对“宾白”高度重视 ,认为“宾白一道 ,当与曲文等视”;而且认为 ,不但“唱”要讲韵律美 ,“说”同样也要讲韵律美。李渔还对包括宾白在内的戏曲语言提出了“文贵洁净”的要求。此外 ,李渔在谈戏曲语言问题时 ,还顺便谈到了艺术想象 ,并有精彩见解  相似文献   
57.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及仕途的不顺催生了一批文士编辑出版家,他们既从事文学创作又跻身编辑出版行业,李渔便是其中的一员。李渔一生编辑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在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渔力求创新、以读者为本、注重寓教于乐的编辑理念,使他以及他的书坊芥子园编辑出版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在当时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经济收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芥子园画传》(《芥子固画谱》)、《闲情偶寄》以及“四大奇书”等让后学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58.
清代的李渔在其著作《笠翁一家言集?闲情偶寄》中专门探讨了体貌、化妆、美容、服饰、配饰、发型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起古代妆扮艺术的理论体系,对于如今在设计实践中寻找到适合我国本民族体貌特征和审美标准的妆扮艺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现代妆扮艺术设计的视觉,重新审视和解析李渔的观点。  相似文献   
59.
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是映红了17世纪中国大地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星;而在他生前和身后,却常被目为"怪物、异人"。其实这对李渔是真实的写照。他之"怪"、"异",在于其行为违抗时俗,作品标怪立异。他的人生光彩在"怪""异",他的历史贡献亦由"怪""异"生发的超越性而来;中国向无职业作家,若有,当自明清时代始,而以"怪""异"著称的李渔是其光辉代表,就此而言,他是中国古代严冬时期飞出的一只未来时代的燕子。李渔以"怪""异"做出历史性突破,为中华文明增加新的因子。"怪""异"乃其性格特点,也是其艺术创造的标志性品格。  相似文献   
60.
李渔和高乃伊是17世纪中西戏剧界的艺术巨匠,在剧本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二人戏剧功用论的内涵都很丰富,然而就此作比较研究是迄今学界注意不多的内容。李渔和高乃伊对娱乐的理解虽不尽一致,但都持娱乐和教化归一的观点,认为戏剧要通过娱乐而发挥教育、风化作用,使观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就如何实现寓教于乐的问题,李渔和高乃伊的观点也呈趋同之势。李渔和高乃伊的戏剧功用论是各自社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产物,都带有自己民族、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