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51.
抗战期间,李约瑟博士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打破了日寇对华科技封锁,沟通了中西科技交流,圆满地完成了科技援华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2.
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3.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直接关涉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确存在矛盾,以"范式"论的观点来看,其原因显然在于:其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明显"范式"缺失;其二,正是因为范式缺失,因此无法实现范式之间的更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不能形成连续的过程;其三,因此,有朝一日(事实上,这一天是在近代开始的时候),这种不连续必然造成断裂情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4.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是毫无疑问的,是无法忽视的,但是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我们应该从他那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55.
宋代以前,中国“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大快于欧洲,14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等原因使中国的研发队伍、技术传播速度等被欧洲赶超。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成功向欧美经济收敛,甚至实现对欧美经济的蛙跳,中国应该在成功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采取保护“幼稚工业”的思路,引导和推动国内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56.
"李约瑟难题"中的文化进化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真伪的争论一直持续并不断延伸.分析这一争论的学理基础,可以发现"李约瑟难题"自身所蕴涵的进化论视角十分突出,争论的基础恰恰在于对于这一视角的不同态度.争论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史的层面,已进入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层面.而"李约瑟难题"自身的命运也就因此具有了样本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厘清关于这种争论的文化学理论依据是深入认识这种争论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7.
"李约瑟难题"自提出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它引起了我国学者极大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然而,当人们解答这一问题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科学能力之外的因素,而忽略了对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和挖掘.因此,从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理论视角切入,就可以对这一问题作深入解答.  相似文献   
158.
1991年以来 ,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曾多次强调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 ,“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 ,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 ;他认为李约瑟“强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没有多大意义”。我国汉、唐、宋、元时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江氏的上述观点是有待研究的 ,李氏强调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要公正地对待国外学者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9.
用系统论的方法求解“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系统论方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研究,主张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看作中国近代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用系统的整体观及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这个子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同社会这个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可以克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多维度的探讨"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动态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60.
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这一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这种独特的看法对解开中国科技史上所谓“李约瑟难题”提供了较为系统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试图对牟先生论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作一较全面的梳理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