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李贽的文论暗含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其文艺生态思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的精神生态的关注深化了文学的人性观念,文学成为“人”学,成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为文艺提供自由发展的土壤;文艺的发展嬗变遵循一定的社会生态规律;开放的文化生态观暗示了审美文化有特定的地域生态性,宏观上也为各种体制文艺的平衡发展开辟了理论的通道。  相似文献   
162.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重民主义者。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李贽看透了明末官场上上下下的种种腐败,对封建专制统治充满了怨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批;相反。对广大穷苦人民却表现了莫大的同情和关心,他全面、系统且富有特色的重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伸张人性、倡言人人平等、相信民心可用、重视商人地位以及悯民、安民、教民、养民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以人为本”教育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3.
清初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在创作理念上与明代后期被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有不少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真性情、重趣味、重寄托等方面。说明深受晚明启蒙思潮影响,尤其是心学理论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4.
至死都怀抱没有实现的梦想也并不是悲剧,至少一生有梦。 高材生李贽对官场轻蔑地说:我混饭来了。这决定了他做官一是傲慢,二是清贫。李贽怎么傲慢的?第一,他中举之后坚决不再考进士。所以只能在八九品小官的基层公务员岗位上接受锻炼,禄俸微薄。第二,他耻于官场暗流,鄙视自己为五斗米而折腰,履行完公务就“闭门自若”。第三,一个12岁就敢把矛头指向孔子的人,天才般燃烧的自由思想,在处理公务时处处与上级唱反调,是个典型的“刺头”。  相似文献   
165.
李贽在麻城芝佛院讲学传道之际,被诬为“左道惑众”、“僧尼宣淫”,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李贽避难于河南商城黄檗山的法眼寺。在法眼寺,李贽继续讲学传道,撰写诗文,修订《易因》,而后随马经纶北上。文章对李贽这一阶段的历程及著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6.
文章是对"‘李贽与云南’全国学术研讨会"的综述;李贽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云南是其思想转机的重要之地,对研究李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张建业、章培恒、黄霖、高桥稔、左藤链太郎、张文勋等著名学者在研讨会上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7.
李贽与姚安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于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八年(1580)在云南任姚安知府三年,以"原情论势"的思想为指导,为姚安地区和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政绩显著.姚安地区留下有关他事迹的一些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表达了人民对他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8.
简论李贽的思想及其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贽的思想中儒、道、释成分皆有,他虽有大量非孔、非儒的意见,但并未彻底背叛儒家;虽披袈裟进入佛门,但仍有执著的儒家信念和行为,他的“狂禅”行为,实是对腐败社会的狂人式反抗,他顺应历史要求,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在政治思想、哲学观念、商业观念以及文艺美学诸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大胆而崭新的理论观点和命题。  相似文献   
169.
谭兵 《船山学刊》2001,(1):59-62,33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在孔子之是非与吾心之是非二者间,盲目尊崇孔子与儒家经典,以孔子之是非为万事之定论.自阳明提出以心为准绳,虽出自圣贤,若不足信,也不可作为是非之标准的思想以后,给后学以极大的鼓励.李贽深刻领会阳明思想的精髓,张大阳明的怀疑精神,以为孔子之是非不足为据,提出要以童心之是非取代孔子之是非,最后由"是非无定"论走向了"是非定于童心"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0.
张中全 《船山学刊》2005,(4):124-126
李贽通过“童心说”与“自适说”,使晚明士人由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转向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由重视群体价值向重视个体价值的转向。李贽对个体生命意志的执着追求,对“无所待”人生境界的憧憬,深深影响着晚明士子对存在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