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逃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42.
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贽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  相似文献   
43.
李贽作为晚明社会的"异端之尤",虽屡遭迫害,但其在生前身后并不乏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及追随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李贽以他一系列的交友原则,如以师为友、以友为师、"毋友不如己者"、以道求友、以义交友、以诤交友及以诚待友等交友观念赢得了士子之心。尽管李贽交友的高标准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并使自己略显寂寞,但其交友观中所折射的人格魅力,至今仍见其光芒。  相似文献   
44.
在学术渊源上 ,人们通常将李贽列为王学左派 ,但他的思想其实走得更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除了他独特的个性与阅历 ,更重要的尤其在于他独特的为学之道。本文试图从李贽为学的目的以及方法论的角度 ,探讨他的为学之道区别于以往儒家学者的特殊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45.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文学显示出由传统向近代演进的轨迹,在这种新变中,李贽与公安三袁占有着重要地位。文章论述了李贽与公安三袁的关系,李贽在人生态度与文学思想上对公安三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对他们在明中叶以后中国文化启蒙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明中叶以前的复古思潮使正统文学创作陷入困境,文学批评也是因循前代。李贽的“童心说”一出,从哲学和文学两个层面开创思想启蒙之先河,他还通过评点的方式有意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促进了小说、戏剧的繁荣与发展,其学术启蒙意义影响深远,直至现代。   相似文献   
47.
48.
李渔的思想观念受到过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那么简单而直接。李渔用"心"所表述的不等同于王学"心"之概念,与李贽"童心"也存有一定距离。李渔之"心"所表达的是一种形而下的生活智慧,而非哲学思辨内容。李渔并不是阳明心学亦步亦趋的思想传承者,在精神上也与王学左派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49.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肯定妇女的突出作用;在婚恋家庭方面,主张婚恋自由、赞成寡妇再嫁、鼓励夫妻互敬互爱;在社会舆论方面,李贽反对传统的女人祸水论,上述主张构成了李贽妇女观的主要内容。李贽妇女观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秦学智  邓彤  王颖 《兰州学刊》2005,(2):275-276
李贽相信,不断广泛地、多种形式地学习是明德惟一正确的途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教育和学习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异想天开、主观臆断等等.教育和学习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1],要采取戒骄戒躁、好学不厌的态度.具体说来,就是要采取"四勿"[2]的态度."四勿"的关键在于"知礼".知道何礼为非,何礼为是,是实现"四勿"的前提和保证,即必须懂得什么是"礼"与"非礼".如果以非礼为礼,以礼为非礼,遵行"四勿"就是南辕北辙.这实际上就是要先明礼和明德.那么李贽所认为的"礼"是什么样的呢?他认为"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因害怕引起歧义,他又进一步解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