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李贽的主流思想受到了儒、道、佛的影响,表现出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尽管李贽并未公开宣扬自己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其家族成员对伊斯兰教的笃信,不可避免对李贽产生了无法拭去的影响。他终生喜爱洁净的生活习性及其要求死后的独特的葬式,都表明了他思想所具有的浓浓的伊斯兰教情结。  相似文献   
72.
李贽为学,以“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为宗旨,其思想的独特处,在于他首先关注和积极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存在状态,这种观念表现在他的文艺理论中,李贽认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自然。  相似文献   
73.
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是李贽这一伟大思想家人生的根本性、终极性追求.这种追求决定了李贽把所谓"游于艺"视为其人生的最高境界,决定了李贽不仅以一种"行为艺术家"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而且也以一种"行为艺术家"的方式选择了自己不无孤绝的生命最后归宿.凡此种种,以一种知行合一的方式,使李贽不失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位鲜有而又彻底的"存在主义者".这种自由式的人生追求、这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的生命关照既可远溯到原儒的"为己之学",又直接来源于明末泰州学派的"身道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代自身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而并非学界中所流行的"经济决定论"之西化的解读模式所能说明的.  相似文献   
74.
李贽的怀疑精神蕴涵着怀疑方法的精髓,他对于传统道学经典及其圣贤、宇宙本体论、人性论、道德伦理观、真理观、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怀疑和批判.一方面冲击和瓦解了旧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新思想体系的建构也有巨大的启蒙作用.李贽著作堪称明末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檄文,具有超越历史性的价值,正确品评有助于总结中国古代进步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鼓舞现代人挣脱各种精神桎梏,放手从事改革.  相似文献   
75.
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说,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说"与李贽的"童心说"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上都具有相似之处,"情至说"受"童心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76.
77.
李贽思想的组成是多元的,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而墨家思想是其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认为,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其思想中部分吸收了墨家"兼爱"、"尚贤"、"尚同"、强力进取、"节用"等学说.进而提出了其"人道之爱"、男女平等、个性自由、"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及重商等思想,所以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别具一格。他肯定私欲的合理性,重视商业和商人;主张因材施教,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三教本一”和“三教平等”等。这些思想均对晚清山西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9.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80.
李贽的美学思想,是以其“童心说”为核心理念的.“童心说”开辟了晚明唯情论和自我表现的“革命性”变革.在既有的李贽研究中,学者对“童心说”仅以“赤子之心”解,着重于其“真纯自然”.事实上,李贽倡导“童心说”,是一种“立的主张,李贽对佛教的空观思想的引用阐发是与其童心说互为表里的——“真空”是“童心”的本体,“真心感动”成为个性自由的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