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134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来真格的     
“真格的”,是一句老北京话,而“来真格的”成为一个流行的语汇,如自王蒙的小说《说客盈门》。大约1979或1980年,有一天《人民日报》作品版刊出了王蒙写的这篇小说。写一个曾因所谓右倾开除党籍的人平反之后,被派到县浆湖厂当厂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为整顿劳动纪律和厂风,将一个小二流子合同工除名,不想这人是县委书记的表侄,其后的十二天里,来厂长家说情的达“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而厂长拒绝了所的这些说项。直到几个月后浆糊厂大治,生产越搞越好,对这厂长的指责才稍稍平息。总算有了个大  相似文献   
142.
十三世纪前后的蒙古人在作战之前有派出先头部队的习惯。早期蒙古材料中多用“阿勒斤赤”与“莽来”指代这些先头部队。学界往往将这些词汇不假思索地翻译为“先锋”。但是这些部队各自有其自身的特性与职能,与汉语中的先锋并非完全吻合。此外,随着蒙古汗国疆域的扩大,其先头部队的意涵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43.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44.
模因论作为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为探讨语言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X来了,Y还会远吗"这一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复制与传播方式及其作为强势模因的内在原因分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语言进化与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和传播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5.
在2004年与《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一道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十年之后[1]150-156,[2]6,韩云波教授推出了他的力作:《“后金庸”武侠》。在“金庸时代”结束之后(以金庸1982年完成小说修改、1985年古龙逝世为标志),武侠小说先是经历了以黄易、温瑞安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突变期”,然后进入“大陆新武侠兴盛期”,“转型期”,可望达到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盛世武侠”的顶峰。[3]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展加快,大众文化是其灵魂与血液,而武侠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最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借助于网络的兴起,武侠文化发育出武侠动漫、武侠网游、网络武侠小说、手机武侠小说等新的形态,在平媒小说创作、武侠影视剧制作方面,也颇有成绩。武侠小说的平媒出版在庞大的武侠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之中,虽然日渐势弱,但始终是创造力的源泉,产业链的起点。韩云波将这一时段涌现出来的武侠作家作品归于“大陆新武侠”[4]17-21,并引入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将之作为“短时段的事件史”,放到武侠文化自古至今“长时段的环境史”与“中时代的群体史”中来考察,以“在场者”的身份,展开发生学的考察,力证大陆新武侠“具体事件、人物和作品以至流派、风格”等纷纭万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借研究者与创作者借鉴,其中生发的勇气、花费的精力、展现的智慧,特别令人感佩。这也让笔者想到韩云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主持的“21世纪侠文化研究”栏目,在过去的10年里,它是国内武侠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这些工作与研究的实绩,恐怕得由非凡的文化理性与学术激情来支撑。理性与激情的交会,又何尝不是具备了“现代性”的侠客的题中之义。一位阅读研究武侠的学者,焕发出这样的“侠客气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相似文献   
146.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47.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主要对"职来职往"节目主持人会话过程中的幽默言语行为进行研究,从而展现主持人的幽默语智,帮助人们在会话中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幽默语言。  相似文献   
149.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城郊农场的知青。说是知青,却没学到什么知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深恶痛绝的农村。成了大龄青年的他,无奈之下,忿忿不平地娶了农村姑娘并且是半文盲的我母亲。他们的婚姻像玩笑一样开始了。这情景仿佛是一幕永远演不倦的戏,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50.
关于徐志摩和胡适何时开始相识、交往,学界诸贤未做专门论证。偶有文章或著作提及,且多出于猜测,文献不足征。通过全面梳理二人的相关经历,尤其是在厘清徐志摩上沪江大学与北洋大学预科、入读北大法科,以及赴美英留学与归国初行迹的基础上,考定林长民致徐志摩短信的作年,参透其中的关节,深入解读徐志摩致傅来义的信,查实胡适博士论文英文版的出版情况,及胡适1922年12月间的身体状况,把握主要时间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考订出徐志摩与胡适初次相识交往的时间,也对这一阶段所涉及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做系统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