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101篇 |
理论方法论 | 24篇 |
综合类 | 377篇 |
社会学 | 48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郑晓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8-104
哈葛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冒险小说家。他的冒险小说主要为“少年”写作,弘扬“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反映英雄主义、死亡、种族与文明、世界秩序等主题,主要由林纾及其合作者译介到晚清中国,成为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林译哈葛德冒险小说有助于激发晚清“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启蒙一批五四青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同时,译本将西方现代文明思想融于传统道德观念,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译本中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既源于“老少年”林纾的身份困惑与矛盾,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反映晚清有识之士徘徊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心态,叙说近代中国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艰难与踯躅。 相似文献
3.
江昊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5-139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士阶层”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士人风骨”以及“士阶层”与江南园林之间的渊源.通过分析“士阶层”的精神内涵对于江南园林植物造景方式的具体影响,研究与士人有关的江南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的独到处理手法.与现代的居住区环境造景手法相对应,并且分析了历史建筑环境修复案例,阐明了“士人风骨”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明清阴郁的政治环境,致使文人热衷园林。在他们的园子中,不论是独具匠心的空间装饰、独具特色的造型装饰,还是细微处的点滴,甚至是意表初衷的园名都体现着回归自然与求隐的心。研究和探讨明清园林的装饰手法和人文内涵为如今创造更高水平的园林有裨益之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等诸多名园的考察,研究了江南园林在布局、叠山、理水、借景、园路设计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江中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4):13-17
近代福建名人林纾曾先后三次到过台湾,台湾的经历给林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梳理林纾的寓台经历和其涉及台湾的文献资料,除了对林纾生平事迹的考证有一定价值外,其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林耀华早期的经验研究和1936年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燕京大学的讲学课程,发现了二者在社区研究等理论方面的相通之处。林耀华通过在东南宗族乡村作出的实地调查,发现宗族的社会学特点:宗族的经济功能基于血亲间的分工合作,其情感结构面向祖先和国家,是开放而又复合的。在面对市场时,宗族作为整体积极参与其中。在面对国家时,宗族接纳了国家的权力系统。宗族即是布朗所讲的“活”的功能体,具备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因此,林耀华一直坚持用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