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亚军 《阴山学刊》2006,19(4):5-11
中国有悠久的折柳送别传统,对于这一民俗形成缘由解释较为纷繁,一般认为以"柳"谐"留",是谐音现象.从民俗学、文化学角度,依据大量的文献材料,追溯"折柳"民俗的起源,分析折柳送别现象的生成机理与演变脉络,梳理民俗事项与诗歌吟唱的内在联系,足资证明柳民俗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02.
清风慕竹 《社区》2012,(11):5-6
在唐代,柳公权的书法大概是最值钱的,时有“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的说法。在民间传得就更神,说柳字“一字值千金”。这些虽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他的润笔费很贵却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公卿大臣、有点身份的人家书写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那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孝.足见其受追捧的程度。不仅如此,他的书法还声名远播,外国前来进贡.都专门安排一笔资金.上面写着:“此购柳书”。  相似文献   
103.
汪广松 《学术探索》2006,(4):114-117
胡适与陈寅恪晚年都各自完成了一部重要的口述著作,分别是《胡适口述自传》和《柳如是别传》。从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来看,胡适是热媒介文化代表,而陈寅恪是冷媒介文化代表,《胡适口述自传》是一种热媒介形成的著作,而《柳如是别传》则是冷媒介形成的著作,它们各自表达着不同的媒介文化意义。这种情况的形成,与两位学者文化知识结构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4.
也求甚解     
林振宇 《社区》2010,(23):17-17
读书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求甚解。一种是也求甚解。有的读书人选择不求甚解,说这是句成语,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理由似乎很充足,但却曲解陶渊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5.
李清照和柳如是生活在不同时代 ,早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也大不相同 ,在初入人世的人生体验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个是生活充满着幸福和美满 ,一个却是幼年即历经生活磨难。但她们后期的生活有一个相似的时代背景 ,即国破家亡 ,民族矛盾尖锐 ,她们的笔下展现出女性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说明在古代的女性作家并不是只会写男女情愁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可以说 ,李清照和柳如是是她们所处时代呼唤而出的女诗人 ,是离乱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和柳如是这两位享誉中国文学史界的杰出女诗人  相似文献   
106.
柳意象频繁出现于清代西域诗中,借助于诗人之心、诗人之眼,以柳展现出西域春日之暖、秋景之悲,再现了清代西域奇异的自然风光和艰难的生活环境;诗人将自身复杂的思想感情灌注于柳之中,故而柳意象成为诗人表现个人复杂情感的重要载体,寄托了诗人各种复杂的感情和心境,或睹柳思乡,或因柳而内心平和;亦借助于柳展现出其对西域农业和军事较为关注的忧国忧民之情。柳意象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至西域诗人真实的心境和当地居民真实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07.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连同其中的柳的文学意象,是如何经过后代文人的淘洗与拣择,其所具有的六朝特性得到凸显,而另一些方面却被简化或遗忘,并形成自身的文学表现传统。本文最后以清人一组《秦淮枯柳倡和词》为中心,讨论这组词在承继并强化这一传统、进一步塑造、丰富并稳固六朝柳这一文学经典意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王项飞 《阴山学刊》2006,19(2):80-8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军事防御、维护河道、取材与成荫,宋代政府曾将种植榆柳作为一个国策大力推行,遂使得榆柳在宋代得以大面积种植,这种广泛种植榆柳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到宋代文人墨客的文字抒写.除了榆柳的习性特征常常作为宋代文人情感寄托的载体之外,与榆柳功用相关的诸多社会生存事件,从而架构起宋代文人物化情感的又一途径.以至于榆柳在宋代,许多时候幻化成一个文化名词,彰显着多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0.
《菩提珠》是新南社文学的散文集 ,柳无垢写了 9篇散文 ,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还具有战斗性 ,充分显示了柳无垢的才华。因此 ,柳无垢在南社文学的发展史中应当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