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秘书之友》2014,(4):F0003-F0003
欧阳询(557—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长沙)入,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炳)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鹰,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伸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相似文献   
32.
柳公权为中晚唐时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骨力十足、雄健挺拔、静穆而朴厚、华贵而庄重。“心正则笔正”是他的代表书学思想,要求书家在书法作品的审美基础上起到“言志载道”的作用,以体现书家个人风采和魅力,以窥汉唐一脉磅礴恢宏的“正大气象”。  相似文献   
33.
要想深刻地记住一个地方,从舌尖开始,是最棒的。风景的味道,名山的味道,无限回味。舌尖上的味道那才叫够劲、过瘾、入肚、上心。行走在世界旅游圣地张家界,与地方名吃风味在舌尖上来一场约会,一定会让你的味觉产生奇妙的幻想。张家界以土家族、白族为主体,地方饮食习惯,便刻上了少数民族的烙印。要想吃到正宗的土家族白族的原汁原味的食品,要么到旅游区去找一家正宗的土菜馆,要么就到农家乐或土家族白族的聚居区去做客。否则,到高级宾馆或南北风味杂陈的饭馆里是很难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34.
奉朝洋  杨眉 《城市》2021,(3):71-79
笔者提出切实可行的陕南后柳古镇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方案: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深度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关键点,构建生态文化景观,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景观活动相结合,营造多元化的景观体验,并引入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生态驳岸及模拟自然群落植物配置等技术手段,旨在提升后柳古镇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景观体验品质,为陕南滨水古镇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35.
安徽淮北市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有一个较大的"石砌建筑"遗物。有关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宋代的码头。但据本文考证,它是北宋时期所建造的"无柱飞桥"(俗称虹桥)的桥墩遗迹。  相似文献   
36.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37.
《菩提珠》是新南社文学的散文集,柳无垢写了9篇散文,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还具有战斗性,充分显示了柳无垢的才华。因此,柳无垢在南社文学的发展史中应当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3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的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因此,就有了"折柳赠别"之风俗,杨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抒发着人们不愿离别,"用柳相留","折柳赠别","见柳伤别" 的离愁别怨.  相似文献   
39.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文体体现了他一向视语言为自身家园及文化传统载体的信念,更表明其晚年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的诠释学转变。一面坚持严密精致的科学考据,一面寄托抒情想像,重构晚明文学文化之壮丽画面,激扬民族精神,使诗、史两者皆发挥至极致,遂造就一天壤间不世出之奇作。这一转变也表明他不仅摆脱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而在人文精神上与“浪漫主义”的现代“诠释学”风云际会。且在主题和方法上,《柳如是别传》所包括的放逐和文化离散、性别研究、怀旧、边缘及文化政治、诠释意识和细读策略、学科跨际和文类交叉、互文性、杂交性及碎片性等,更预示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40.
清明柳     
柳五 《社区》2014,(11):40-41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杨柳是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杨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