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青楼女被重视的是艺而不是色 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得知,青楼女进入文学伊始,被重视的就是艺而不是色。细数那些名垂青史的妓女,都不是依靠单纯的姿色,而是依靠她们的艺术才华博得与重要士人交往的经历,比如明代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几位,不仅与自己爱慕的士人建立了坚贞的爱情,展示出过人的文化艺术才华,还能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操守气节,这应当是青楼文化中夺目的闪光点。唐代的名妓薛涛和鱼玄机,都同时是著名诗人,她们交往的都是当时的一流士人。宋徽宗赵估去幽会名妓李师师时,是以风流士人的身份,但是输给了大词人周邦彦。  相似文献   
82.
“柳”的国俗语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汉语的"柳"一词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可以表达离情别绪,可以喻指人的容貌及境遇,也可以表达避邪等意义.  相似文献   
83.
在清初诗坛,钱谦益与吴伟业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为时人仰止。他们的行藏出处也有相似之处,同样是身仕两朝,同样是大节有亏后心存忏悔以求补过。吴伟业的悔过自忏完全形于歌诗,一字一泪;钱谦益的自赎却与其复明运动相始终,不惟以诗明志。而他们对各自所钟爱女子的态度也折射出二人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84.
辽代射柳活动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演变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考古材料分析,对契丹射柳活动内涵进行研究,得出其具有一套完备的活动仪式,举行时间以4-6月为主,场所则不固定,视仪式活动内容而定;举行目的除祈雨外,还涉及祭祀、狩猎、竞技比赛、宴饮等方面;在射柳用具的选择上则有弓射和弩射之分,铁镞的选用以横镞箭为标准,既反映契丹族骑射军事水平的高超,也体现了射柳活动具有多元性和传承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5.
"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折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它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及尔后的送别诗中.文章对"折柳"和<折扬柳>古曲的演化过程进行检讨.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述语.<折杨柳>与离别发生关联经历了一个前分后合的过程,其关联契机是在南朝萧梁时期.就折柳的功能来看,可用于赠别和寄远;就其文化意蕴来看,寓有旅途顺利,随处平安之意;就其行为本身来看,则是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  相似文献   
86.
俄罗斯当代著名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一直关注国家历史真相,作为获得过布克奖女作家,她的作品通常是以小见大,在看似平凡简单的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作家最新作品集将1945-1953年作为发生背景来展开叙述,这8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通过对一个个发生在个体家庭中的故事,以童年的视角细心描绘和讲述,反映出整个国家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事实,从而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  相似文献   
87.
孔慧红 《青海社会科学》2008,(3):148-150,165
曾是第一哲学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在统治了两千多年后走向了终结,它的症结在于使人迷失在"理智的迷雾"中,忘了"回复本真"(归家)才是哲学的终极企盼和真正向度。在"回复本真"的向度中,"本体论"作为不可言说的言说退到次要地位甚至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本应如是":人原本在本真中,通过澄明、去蔽,当下开显本真,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中国传统主流哲学始终走在"本应如是"的正确大道中,与近现代西方哲学本体转向会通归一。  相似文献   
88.
何木风  陈小蒙 《社区》2010,(14):41-42
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目长。”柳公权续后云:“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或者谓其不能因诗以讽。后苏子瞻为续之云:“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亦未免蛇足,不知柳句正所以讽也。盖风之来,唯殿阁穆清高爽之地始知其凉,而征夫耕叟方奔驰作劳,低垂喘汗于黄尘赤日之中,虽有此风,安知所谓凉哉!此与宋王对楚王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者同意。  相似文献   
89.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多处于从属地位,极少有自己的主见,而明末清初的风流才女柳如是则当属一个例外.她的诗词不仅表现出她的志趣、情操、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深刻地展现出她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个性.  相似文献   
90.
唐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之壮美的崇尚及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崇尚阴柔的风尚。透过唐诗柳意象人们可以窥探到唐代士人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纤柔清瘦的女性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