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586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16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475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959篇
社会学   645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校园一卡通”系统将多项管理职能融为一体,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总体目标,不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成本,方便了教师和学生,而且计算机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完善。文章详细介绍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一卡通系统的设计目标、功能,以及系统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2.
世象     
《社区》2005,(7):4-5
网上荒唐,自查死期;小偷专挑最差物业盗窃;上海市开通未成年人网络电视;30种必读名著大连中学校园遇冷;安徽网吧推行指纹识别系统;沈阳将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上海防止研究生成廉价劳力。  相似文献   
23.
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主要是与大学生的品德、志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有关。客观因素则涉及了学校、社会、家庭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构建和谐校园是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其成才的重要条件。文章试从和谐校园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入手,分析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因素,提出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美好校园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24.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比较李健吾话剧的艺术价值,李健吾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李健吾话剧的研究现状严重滞后,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太少还处在起步阶段.就已有的论文来看,赏析有余,理论深度不够,社会学的批评模式制约着李健吾的话剧研究向纵深开掘.其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传纪性研究;二是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三是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之探讨;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目前我院校园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我院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观点与建议,为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6.
豫人 《现代妇女》2005,(6):16-19
在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她是一位引人注目的特殊大学生——就年龄说,她已五十有二;就经历说,她当过农民,做过服装店的老板,45岁时,她重返中学校园,念完了初中、高中,通过自己的努力,50岁时她又考上了大学,成为湖南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大学生;就家庭角色说,她是一双硕士生儿女的妈妈,她就是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提名奖”获得者雷运娇。  相似文献   
27.
大学校园时尚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意义,又会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必须积极应对大学校园时尚的冲击,在校园时尚语境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者要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能,提高工作能力,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人类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 ,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运营模式、组织结构、校园秩序、服务质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校园的管理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0.
田沁鑫的戏剧<生死场>在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结构等方面对小说原作都进行了改编,它回归了被认为是对小说误读的"抗日救亡"主题,而这种误读,恰恰是基于当代话剧缺乏精神内核的创作现状而做出的有意识选择.作者希望突破话剧创作过于个人化的局限,建立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的"新主流戏剧",但这一尝试在戏剧文本内部造成一定分裂性,使意识形态价值和个人的建构立场都遭遇了双向的价值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