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41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744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随着网络口碑应用的快速发展,正面网络口碑的传播成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工具。如何促使消费者发表正面网络口碑,是商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消费者购物体验满意度和消费者人格特质两个维度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发表正面网络口碑的首要因素是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满意度,其次是消费者个人特质中的外倾性和宜人性。消费者个人特质中的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对正面网络口碑的发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2.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3.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2,2(1):106-109
本文对意格的来源和形成、基本内涵以及与意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阐述 ,认为意格是古代关于诗歌创作主体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 ,它与意境一道构成了诗学领域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24.
《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园 《河北学刊》2006,26(1):42-52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的“修身运动”,以其思想与方式(尤其方式)深刻地影响于后世,余风至今未泯。本文以明末大儒刘宗周所撰《人谱》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其时儒家之徒的道德实践,探究他们当此危机时刻与修身有关的思想脉络。作为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的反拨,刘宗周的《人谱》意欲申明儒学的原则,校正道德修炼中追求功利的倾向。有关的思想逻辑,却已非近人所能知。  相似文献   
25.
教师教育     
正主持人语:2012年10月,教育部批复建立首批30所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纷纷筹建大学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机构。这标志着大学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工作被正式纳入到国家和高校的义务层面。中国的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自此踏上组织化的征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势必会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6.
顿新国  宋荣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49-51,108
命题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关于命题本格的观点。弗雷格认为命题即被构造的思想,罗素认为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统一体,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可能世界的集合。辨析以上观点可以指认:命题是被构造的抽象实体,它是真值载体,独立于自然语言而存在,具有合法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27.
在近百年间被归于中国哲学这个大题目下的研究内容中间,存在两个可称为“截断众流”和“中西互释”普遍方法,但相关的学者在运用的当中却缺乏针对它们的清晰论说与系统反思,本文就希望较全面澄清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前一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前史的认识:一个动态的思维变迁过程并不等于一幅静态的社会历史图景,如果希望完成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现在有必要为中国哲学添补一段“史前史”而不是求助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决定论,但这一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来讲却仍困难重重。至于第二个问题因关涉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显得更加重要,至今为止的种种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阐述都缺乏可靠依据,我们不能保证已经获得了贯通中西学术的统一标准,比照佛学入中土时所经历的“格义”过程,也许会对我们理解现在西方哲学的传入有所帮助,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取得足够的谈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话语,或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28.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乃一世英雄,由于自身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和蜀汉政权的悲剧结局。他所追寻的“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所信奉的“义”是狭隘的,他的思想基础是落后的,使他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大势,最终丧失了他“人和”的优势,足为后世之戒。  相似文献   
29.
30.
毋庸讳言,从生命科学角度讲,因为染色体的原因,"神人"支格阿龙不可能由"鹰或神鹰或神龙鹰"感孕而生;人也不可能由"龙"抚育成长。目前,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在翻译成汉语时或彝族后代在传承过程中,都把文本中的"dit氐"翻译或解释为"雕或鹰",这种解读有些偏差。史诗中让濮莫妮依感孕的"鹰"和哺育支格阿龙成长的"龙"分别象征什么?它要向后人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寓意?本文从生命科学角度窥探《支格阿龙》,提出"鹰"是男根的象征,"龙"与汉文化相通,是男人的图腾物之观点。以求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