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7篇 |
理论方法论 | 1篇 |
综合类 | 48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6):9-36
熊牟师弟早年关于格物致知的辩争,代表两种关于中国经典的诠释方向,反映出两人对知识和价值关系的不同思考。这些辩争激发了牟宗三对知识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照熊牟各自晚年的哲学成就,考察这些分歧的意义及其在后来的补充、转折、递进等等关节,这些关节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魏义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3-9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3.
邹建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47-151
洪垣(号觉山,1507—1593年,字峻之,江西婺源人)融合吸收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心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博文约礼,发展出以生意为心学归宿的生机(几)之学,心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晚年融佛道入儒,追求心体的超越,又自甘于偏僻山村,故其博学体系不得传人。其心性工夫论脱离程朱主静或主敬、走入顿悟一系,最终与佛禅"明觉"思想合流,标志着白沙—甘泉一系自然主义心学的终结。但是,他重视从历史中获得政治知识,重新诠释格物论,在明代心学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重新阅读洪垣《觉山先生绪言二卷》,可以扩大我们对明代思想的研究,深化对甘泉后学、阳明后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
周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2):62-64
要“正心”得先“格物”,再“至知”,后“诚意”。“格物”、“至知”、“诚意”、“正心”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本文拟从“明明德”的核心——“正心”这一角度出发,解读汉派作家池莉笔下的婚姻状态,探索婚姻的合与分,聚与散,阐释婚姻的悲喜剧,反省、充实、推进传统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婚姻家庭伦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孙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4):49-53
"心灵环保"是相对自然环保、生活环保而言的心身修养。中国哲学很重视心灵环保活动与功能。心灵不仅有知、情、意的功能,还是人完满自足的精神本体。但认识的偏狭、物欲的侵扰使得心灵的完满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尚需通过格物、内省等修养方式促使心灵自我实现、自我提升。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的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生存环境中调适心灵,安顿生命。 相似文献
57.
姚文永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27
《大学》在明代后期学术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代学术与其它朝代不同之处是其重视学术自得与宗旨。王阳明良知之学是《大学》、《孟子》重新阐释的结合体,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和致良知正是王阳明学术的自得与宗旨。而王阳明学术的起点是从"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开始的,这也是王守仁告别程朱理学,走向阳明心学的关键。从王守仁的"良知"之学发展到刘宗周的"慎独"之学,是对《大学》"格物"、"致知"重新阐释的结果,更是学术演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58.
59.
在对孟子尽心章的理解上,阳明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从格物致知角度解释知性与尽心,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从知的角度而言,"存心养性事天"是从行的角度而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从态度上而言,知性如同格物,尽心如同知至,知性而后才能尽其心。阳明则将孟子尽心章比配三种不同根器之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尽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才能实现的,"存心养性事天"是学而知之的贤人才能实现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而知之的学者能够做到的。阳明以三种不同根器的人来反对朱熹从格物知至注解此章,用知行合一反驳朱熹从前知后行的角度注解此章。 相似文献
60.
格竹是王阳明早年一次重要的思想探索,也是心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格竹埋下了王阳明和朱熹在格物论上分道扬镳的伏笔,与龙场悟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格竹失败源于朱熹格物论将属性完全不同的性理和物理熔为一炉,使二者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方式会归于理本体,同时在理论上又没有解决性理与物理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导致在格心外之理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性理如何体现、物理如何转化的问题。龙场所悟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正是对朱熹格物论此一内在缺弊的矫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