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317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洪迈选用高宗配享功臣,希旨迎合,被杨万里痛斥为"欺、私、专",但杨万里所荐张浚功勋亦与史实多有出入,且思虑不周.他们的配享之争,导致各自被遣外任,且不相往来.杨万里与洪迈的争端.代表了当时主流文化人物人格的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42.
张勋复辟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他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黎、段两人府院之争达到白热化、双方都想利用张勋为己方之援、南北军阀都想借此牟利的前提下所实现的一次复辟活动。张勋复辟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使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  相似文献   
43.
该文着重探讨中唐政治中“士的超越性”的危机与希望。认为“士”能否认定自己的文化优势是其保持“超越性”的关键。中唐的“士”陷入功利习气之中,从而给“士的超越性”带来了危机。始于初盛唐之际的所谓“文学与吏事之争”在中唐继续展开,其实质是“士”自发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优势。以韩愈为代表的“新儒”用道德形而上学去建构和巩固“士”的文化优势,从而揭开了“士的新自觉”的序幕。  相似文献   
44.
五四时期,胡适发动白话文改革并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直至今天这两件事仍颇受争议。正确认识这两项运动对于指导今天的文化、政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5.
1800年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遭遇了第一次危机,美国总统"难产"了.最后在众议院经过36轮的的投票表决,总统才最终被选出来.为了从根源上、制度上杜绝这种危机的再次出现,国会在1803年12月9日提出了第十二条宪法修正案,1804年6月15日,该修正案开始发生效力.  相似文献   
46.
张旭曙 《云梦学刊》2004,25(5):64-67
英伽登建构文学理论的最初动机源于与胡塞尔关于观念论——实在论的论争。他试图用对文学作品存在论的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其结论是,文学作品是一种非自主存在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意义单元、再现的对象、图式化观相和类时间结构这五个层次组成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  相似文献   
47.
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走向前进的.  相似文献   
48.
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与今、继承与创新、保守与激进的论争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明屠尔诺与钦提奥的古今之争和发生在中国明朝的前、后七子的古今之辨,是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们通过"返回现场",探讨中西方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今之争的真正原因,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与创新等同于错误与正确。不能用进步论的模式来否定传统,理性不可能从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零点"开始。只有深受传统的濡养,又不乏创新的激情,创造力才有其茁壮的"根"。  相似文献   
49.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和西方各国公使分别以作揖和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这一原本属于外交范畴的礼仪之争带有明显而浓重的侵略色彩。同时,清廷觐见礼仪的变改,使其从天朝大国的自我封闭中醒来,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世界,这又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0.
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华北各县政权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民政府改县长集权制为四局分权制,对县长进行考试、训练和考察;进行房科改革和废除差役;实行廉政和庶政公开,开明清以来县政权组织变革先河,取得了一定效果,其影响甚至直达当代,但史学界对此研究尚付阙如.作者试以北伐之后国民政府在华北的县政改革为切入点,剖析国民政府时期的党政之争、官绅之争和新旧绅之争,以探讨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之间的关系,并及于国民政府最终丧失在华北统治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